在近日召開的2010年北京第四屆疝和腹壁外科學術研討會上,北京朝陽醫院介紹的腹股溝疝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引起與會者的關注。
據該院疝和腹壁外科陳傑教授介紹,從2002年至今,他們共為8500餘例患者實施該手術,其中老年患者達6300餘例。手術平均時間為28分鍾,病人術後0~2小時可下床活動。術者采用翁・班克(Wong-Banker)麵部表情量表法進行術中疼痛情況問卷調查顯示,患者的麻醉度滿意率達99%,術後切口感染等並發症及複發病例較少。
據悉,目前國內大部分腹股溝疝手術多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進行,術前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手術總體時間較長,術後麻醉相關並發症多,術後要求臥床4~6小時,易產生術後疼痛、低血壓、肺功能障礙、惡心嘔吐、血糖不穩定及尿瀦留等情況。
陳傑介紹“邊手術邊麻醉”的方法:①手術開始前30分鍾肌肉注射呱替啶(度冷丁)50 mg,並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安撫。②取經內、外環間平行於腹股溝之斜切口,使用0.5%~1.0%利多卡因40 ml加2滴腎上腺素進行麻醉。先在內環上方一指處皮膚進針,沿切口向外環方向作皮內、皮下注射利多卡因10 ml ,外環下精索旁恥骨結節處注射利多卡因3~5 ml。③切開皮膚和皮下顯露腹外斜肌腱膜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注射利多卡因4~6 ml,輕柔按壓後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找到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於最上端神經旁分別注射利多卡因1~2 ml,於精索內環出口的內側腹橫筋膜與腹膜之間生殖股神經行走處注射利多卡因3~5 ml,按揉1~2 分鍾。麻醉時要遵循皮下、皮內,腹外斜肌腱膜下和直視下神經阻滯3個步驟相結合的原則,操作要精準,避免盲目冒進。術中在控製麻藥總用量的前提下要根據患者感受酌情調整。手術操作過程中,疝囊的顯露、精索的遊離等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似,術中使用疝補片對缺損進行修補,以達到無張力治療的效果。
該術式拓展了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適應證,適合老年人尤其是合並多種內科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