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抗癌之路 | 得了肺癌沒救了?這些“肺”話一定要聽!

作者:會飛的大胖子、SY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1-04-1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發癌症457萬人,癌症死亡300萬人,均為全球首位且遠超其他國家。其中,肺癌在我國2020年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一,可以說是中國頭號癌症殺手。

為提高人們的防癌抗癌意識,本期特別邀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胸外科學係副主任張毅談一談肺癌的篩查、治療和康複。

 

一、話說是“肺”:我到底得沒得肺癌?

早期肺癌症狀非常隱匿,大部分患者在確診肺癌時已屬於晚期或出現遠處轉移病灶。盡管罹患癌症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確,但明確常見危險因素與高危人群,推進肺癌篩查工作對腫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常見危險因素有哪些?

圖1  常見危險因素及高危人群

盡管吸煙是罹患肺癌的重要驅動因素,但不吸煙的肺癌患者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這其中不乏被動吸煙、周邊環境、生活工作壓力等多種因素。不吸煙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增加也可能與遺傳、生物和內分泌因素等有關。不吸煙的人也不能排除罹患肺癌的可能性,因此每年定期進行篩查很有必要。

2、咳嗽、胸悶是肺癌嗎?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也有“咳嗽、胸悶”的首發症狀,具體情況需要專業醫生鑒別。如果為刺激性幹咳,幾周不愈,甚至持續1~2個月,提示有可能存在肺部腫瘤,患者需要警惕。

3、如何發現早期肺癌?

圖2 肺癌篩查手段

在以往的篩查中,多選用胸片X線的方式,但這種方式隻能發現2cm以上的病變,漏診率高。目前,篩查肺癌的最佳手段是采用低劑量螺旋CT,研究顯示低劑量螺旋CT能使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診斷率提高70%。

在大眾的傳統認知裏,X線、CT檢測都會產生輻射,認為進行這些檢查對人體有害。其實,作為篩查手段采用的低劑量螺旋CT,輻射劑量約為常規劑量的1/6,對人體的危害並不大。

對於一般高危人群若沒有明顯病變,每年做一次胸部CT即可。對於肺部有結節且不能辨別良惡性的人群,建議3~6個月複查一次。

4、查出肺結節,切還是不切?

隨著CT篩查的普及,在越來越多的健康人群中發現肺結節。肺結節是否會癌變,需不需要切除,與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倍增時間等都有關係。一般來說,肺內小於2cm的病灶,都稱為“肺結節”,可進一步分為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

圖3  肺結節影像

此外,磨玻璃結節在兩種情況下,瘤細胞得到滋養進一步生長,需要額外警惕:一是結節周圍有血管伴行、穿行;二是結節靠近肺表麵胸膜,有比較豐富的毛細淋巴網。

總之,肺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如果大家在體檢中發現大於8mm的肺結節,建議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即便確定是早期肺癌,也不用過於恐慌,通過胸腔鏡等手段隻需切除1~2個腫瘤覆蓋的肺段,既能達到根治效果,又不會影響患者術後的呼吸功能。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至關重要。

 

二、“肺”比尋常:都是肺癌,有何不同?

50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活不過半年。患上癌症就意味著死亡,而今天,隨著靶向治療、微創手術等技術的進步,肺癌患者不僅有了長期生存和臨床治愈的可能,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

1、哪些患者需要基因檢測?

我們常說的基因檢測,就是使用分子檢測技術從標本中檢測患者驅動基因的突變狀態。驅動基因是誘發和維持惡性腫瘤的分子改變,也是預測靶向治療對進展期肺癌療效最有用的生物標誌。早期(I期)肺癌患者手術切除後一般就能治愈,因此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但整體來說,大部分患者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指導後續的臨床治療。

圖4  肺癌常見驅動基因類型

2、早期肺癌如何治療?

肺癌越能早發現,治愈率越高,肺癌I期患者通過微創手術根治切除,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但如果進展到晚期,不僅治療困難,而且花費高、預後差。曾有專家算過一筆賬:局部晚期肺癌即便手術,平均存活2~3年,這期間需要多次放化療,甚至靶向和免疫治療,到去世時需花去50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但如果他在早期階段使用胸腔鏡去除腫瘤,隻需7萬元左右,無需放化療就能治愈,一輩子不複發。

相比於傳統開胸手術,胸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少、並發症少、住院時間短等優勢,患者術後一般3~4天就能出院。胸腔鏡手術分為單口、二口和三口,但臨床中也有大量患者僅借助2~3cm的小切口就能順利切除腫瘤。

3、切除腫瘤就“萬事大吉”了?

根據腫瘤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遠處轉移,肺癌可以分為I、II、III、IV期,每一期又可以分為A期和B期。

經過胸部CT篩查出原位肺癌、微浸潤肺癌的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根治後,不需要術後化放療,即可達到臨床治愈,一般不會轉移。如果是浸潤癌患者,即便處於I期,以後仍有10%~15%的幾率會複發或轉移。對於這類患者,需通過隨訪複查識別風險。對於II期患者,需行輔助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必須定期複查。

腦轉移還有救嗎?

晚期(IV期)肺癌往往會出現轉移,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腦轉移,可能引起腦部周邊水腫,形成腦疝,患者生存率很低。但隨著藥物技術的發展,肺癌腦轉移患者積極地對症治療,同樣能夠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

如果腦轉移為單發或病灶在3個以內,可行外科手術、立體定向放療(伽馬刀)、全腦照射等局部治療,全身治療可采用靶向藥物治療。近些年,部分靶向藥物可通過血腦屏障到達腫瘤,最大限度地延長這類患者的生存期。

肺癌骨轉移怎麼辦?

除腦轉移外,肺癌最常出現的還有骨轉移,累及股骨、脊椎等。骨轉移對患者的生命威脅不大,但如果腫瘤侵蝕到胸椎或腰椎造成截癱,患者的生存質量非常差。此外,這些患者需經受難以忍耐的骨痛。

骨轉移一般采用靶向藥物或雙磷酸鹽治療。通過每月輸注一次雙磷酸鹽,可促使血液中鈣離子修複被癌細胞侵蝕的椎體。而緩解骨痛,除使用局部放療、局部手術灌注水泥固定椎體等方式外,最常用的還是止痛藥物。

圖5  三階梯藥物止痛法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嗎啡是毒品,許多患者寧願硬抗也不用藥,但其實歐美醫生在治療晚期肺癌患者時,更多考慮患者生存質量,通過規範合理的三階梯藥物止痛可以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痛苦。

 

三、“肺”常放心:我與肺癌怎麼共存?

術後進行輔助化療,可能產生胃腸道反流等毒副作用,導致患者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如果患者營養不佳,可能影響後續治療。因此,營養支持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非常關鍵的手段,可考慮補充穀氨酰胺、ω-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此外,我們注意到,肺癌患者術後同樣可能出現抑鬱崩潰、不願出門的情況,以致原本療效確切的治療最後收效甚微,因此對患者實施心理幹預非常重要。除了家屬給予關心愛護外,醫生也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增加其對抗癌症的信心。

 

關鍵字:肺癌,張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