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策略使帕金森病患者獲益

作者:通訊員嶽麗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7-01

  中國醫學論壇報訊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高國棟、王學廉等經過10餘年研究,提出帕金森病(PD)個體化治療新策略,即術前檢測Parkin基因外顯子突變以預測手術療效,術中對基底節區神經元放電進行非線性動力學特征分析以定位靶點,術後針對PD非運動障礙症狀進行綜合治療,並在臨床應用中取得顯著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自2000年以來,課題組針對PD患者不同遺傳背景與治療預後相關性進行研究。通過對250例接受功能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手術的原發性PD患者進行Parkin基因4、6、7號外顯子突變檢測,並在術前及術後1周進行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分比較,研究者發現,具有Parkin基因突變的PD患者可獲得較好的手術療效。研究者提出,對Parkin基因外顯子突變的檢測,可作為確定手術適應證及判定手術預後的重要客觀指標。

  課題組發現,手術時運用非線性動力學的理論,從時域編碼的角度分析術中記錄的基底節區不同核團神經元的電活動,能夠獲得更多信息,從而指導針對不同臨床表現特征的PD患者選擇手術中最佳核團及核團內最佳靶點。通過對20例接受立體定向毀損術患者及20例接受腦深部電刺激器(DBS)置入術患者的分析,研究者認為,對震顫型PD,最優幹預靶點為丘腦腹中間核(VIM);對僵直型PD,選擇內側蒼白球腹後部為最佳靶點;對臨床最多見的震顫、僵直混合型PD,則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為最佳幹預靶點及幹預方式,亦可選用內側蒼白球腹後部及丘腦VIM雙靶點聯合毀損術。

  針對PD患者常伴有的抑鬱、嗅覺障礙等非運動障礙症狀,研究者建立了在立體定向手術基礎上,輔以電刺激參數調整、心理康複治療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通過對66例患者治療,其抑鬱情緒及嗅覺功能均有明顯改善。

  1997年以來,課題組采用個體化新策略治療PD患者4000餘例,總有效率達99.6%,運動症狀改善率96.3%,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92.8%。

關鍵字:帕金森病,神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