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天壇醫院“張一刀”的一天

作者:朱麗麗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8-27

  在手術室內零距離觀看國內頂級專家進行開顱手術,這是很多普通人無法想象的事情。8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手術室首次向市民代表開放,安排5位市民代表“零距離”觀看神經外科專家張俊廷主任醫師手術,體驗做一天神經外科醫師的感覺。 

  親眼看“張一刀”做開顱手術 

  8月17日6時50分,康女士等5位市民趕到醫院。7時,5位市民按照常規跟著張主任一起參加英文學術活動。8時,交班、逐一查看病區的所有患者。9時40分,張主任進入手術室,3位市民輪流進入到手術間內觀看。“我們就不進去了,在這屋子看視頻就成了”。在手術室示教室內,另兩位市民麵對開顱手術有點卻步。 

  “這位患者的腫瘤長在蝶骨脊位置,有鵝蛋大小,算是巨大腫瘤了,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張主任在顯微鏡下正在剝離腫瘤和腦組織。腫瘤太大了,要分塊切除。”現場,神經外科王醫師向市民講解。“剪刀、海綿、棉條、……”張主任聚精會神地端坐在顯微鏡前,挺直腰板,雙手不停地剝離、剪切、止血,並吩咐助手密切配合。“張主任的手要這樣長時間平端,身體一動不動嗎?”“是的,手術進行多長時間,張主任這個姿勢就要保持多長時間,顯微鏡下,不能有絲毫的偏離和閃失。”麵對這樣精細無比的手術,市民發出感歎:“聽說像這樣的手術,張主任一天要做三四台,還要查房、出門診,真是需要超常的毅力和體力。” 

  “你們就吃這樣的飯呀?我以為你們手術醫生吃的飯像國外那種自助餐呢?不可思議,我吃不下去。”市民代表李小姐驚訝地詢問。做完第一台手術後,張主任與大家一同吃午飯。“因為你們來,這午飯已經不錯了。”簡單地吃了幾口,張主任又上了第2台手術。 

  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吧,午飯後3位市民代表在手術室都出現了頭暈、頭痛的症狀,工作人員陪同他們到外麵休息。 

  體會到“醫者父母心”真正含義 

  下午3時,做完第2台手術,張主任出專家門診。這裏已經有33位患者等候就診。來自河南的王女士給她90多歲的老母親谘詢病情,流著淚走出診室,激動地說:“雖然我母親的病不能做開顱手術了,但是遇上這麼好的專家,解釋這麼到位,我母親無憾了。”來自天津的3位家屬輪番反複向張主任問同一個問題,張主任不厭其煩地說明。2位市民在一旁聽得實在不耐煩,氣得走出了診室,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實在太不懂事了,張主任這麼累,他們太過分了,我們太心疼張主任了。”張主任看完最後1名患者已是晚上8時30分。 

  市民代表感動不已。張先生說:“以前隻認為醫生是一門技術性工作,穿著白大衣,帶著聽診器。通過跟張主任一天的工作,我深深體會到,醫生太辛苦了。他們不僅對醫療技術精益求精,而且還懂得心理學、社會學,全方位地理解病人。他們一天要超負荷地工作十幾個小時。醫生太敬業、太神聖、太高尚了。從張主任的身上我們體會到了‘醫者父母心’的真正含義,他不愧是排名第一的首都十大健康衛士。” 

  張主任平和地說:“做醫生,這都是應該做的,我不算辛苦,年輕醫生才辛苦呢。他們下了手術台還要寫病曆、查房,隻要我不回家,他們都不走。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這麼做的。” 

  (□ 本報通訊員 朱麗麗) 

關鍵字:神經外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