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單獨小腸移植技術的進步

作者: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 李元新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9

  李元新教授 

  在第11屆國際小腸移植會議(ISBTS)上,筆者介紹了我國開展單獨小腸移植的曆史和現狀,引起了國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雖然我國目前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器官移植第2大國,但小腸移植對中國臨床醫生仍然是一個挑戰。1994年,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成人單獨小腸移植手術,開創了我國小腸移植的新紀元。目前,我國的南京、西安、天津、廣州等多家移植中心總共已經完成數十例小腸移植,其中包括單獨小腸移植、肝小腸聯合移植、腹腔多髒器簇移植及活體小腸移植。 

  移植中心分布 

  我國8個中心共完成單獨小腸移植25例,其中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完成14例(包括1994年國內首例單獨小腸移植),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完成4例(包括1999年國內首例親體小腸移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完成2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各完成1例。 

  免疫抑製方案變遷 

  根據免疫抑製方案不同,可將我國小腸移植發展史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1994-1996年)采用以環孢素A為基礎的免疫抑製方案,完成屍源性供腸小腸移植5例;第2階段(1999-2006年)采用他克莫司(FK506)+激素為基礎的免疫抑製方案,完成4例屍源性供腸和11例活體供腸小腸移植,2003年11月後,免疫抑製方案中添加了達利珠單抗;第3階段(2007年至今)應用人源化CD52單克隆抗體(Campath1H)誘導+單用小劑量FK506維持方案,完成屍源性供腸小腸移植5例。 

  在第1階段的5例患者中,結果最好者擁有良好移植腸功能並存活近1年;在第2階段15例患者中,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完成的1例親體小腸移植擁有良好移植腸功能並已生存1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小腸移植生存的最好紀錄,另有2例生存期超過1年;在第3階段的5例患者中,已有3例生存期超過1年,另2例目前為移植術後11個月和7個月,患者和移植腸功能良好,均在移植術後2~4周擺脫全腸外營養支持。 

  展望 

  新型免疫方案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小腸移植的療效。外科技術、排斥反應的監測、感染的防治和移植術後營養支持等一係列關鍵技術的進步,為我國小腸移植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李元新教授現為國際器官移植學會小腸移植分會會員。主要從事小腸移植、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及移植免疫臨床與基礎研究。曾連續完成5例小腸移植,並取得良好療效,實現了我國小腸移植關鍵技術的突破,並獲2008年度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 

關鍵字:小腸,移植,中國,免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