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基本知識簡介

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鄭憶慶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03-02

  2012年3月3日是第13個全國愛耳日,主題是“減少噪聲,保護聽力”。 旨在大力宣傳噪聲對聽力健康的損害,提高全社會對愛耳護耳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廣大群眾養成健康用耳習慣,自覺減少噪聲,保護聽力健康。同時,推動政府和社會關注工業企業、建築施工、交通運輸等噪聲危害,加強噪聲治理與聽力保護。為此我們推出全國愛耳日專題,希望能夠對全科醫生的臨床診療工作有所幫助。

  耳朵結構與聽閾概念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見圖)。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聲波被耳廓收集後通過外耳道傳入中耳。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聲波傳入振動鼓膜,把聲波轉變成多種振動的“密碼”傳向後麵的鼓室。鼓室內的聽小骨把鼓膜的振動波放大後傳給內耳。

  內耳由耳蝸、前庭和關規管組成。聽覺細胞——毛細胞附著於耳蝸基底膜上的聽神經纖維,接受中耳傳入的振動波後產生神經衝動,並通過聽神經纖維傳入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這一複雜而精密的過程中任一環節出現障礙都會引起耳聾

  耳聾分類

  從耳部病變損害的部位來講,耳聾可分為傳導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

  傳導性耳聾  由於外耳及中耳的病變從而阻礙聲波的傳導,即為傳導性耳聾,如各種先天性畸形、外耳道發生阻塞、中耳炎症、耳部外傷、中耳腫瘤、耳硬化症等。

  感音神經性耳聾  若接受聲波的內耳或由內耳經聽神經徑路發生問題,影響聲音的感受,則為感音神經性耳聾,如內耳聽神經發育不全、藥物中毒性聾、老年性聾、突發性聾、噪聲性聾等。

  混合性耳聾  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均有病變所致成的耳聾,稱為混合性耳聾。大腦聽覺中樞受損引起的耳聾稱為中樞性聾。

  耳聾的分級:

  按WHO 1980年耳聾分級標準,將平均語言頻率純音聽閾分為5級。

  輕度聾:近距離聽一般談話無困難,聽力計檢查純音和語言聽閾在26~40dB。

  中度聾近距離聽話感到困難,聽閾41~55dB。

  中、重度聾:近距離聽大聲語言困難,聽閾56~70dB。

  重度聾:在耳邊大聲呼喊方能聽到,聽閾71~90dB。

  全聾:聽不到耳邊大聲呼喊的聲音,純音測聽聽閾超過91dB。

  聽閾

  聽閾指人或其它動物的耳朵在特定環境中,能感覺到的聲音的最小強度。

  下圖顯示出人的聽力範圍,橫軸左端是低頻率,其原點是約20Hz的聲波頻率,右端是人可以聽見約到16kHz的頻率。縱軸標出了聲波的幅度,最下方是聽閾,最上方是痛閾(當聲音聽到使人耳開始產生痛感的聲壓級)。每個人的聽覺麵積都不一樣,而且會在一生中變化,一般來說人的聽覺麵積隨年齡的增長而縮小。正常人聽閾為0—20分貝(dB)。

    inserted image  

  聽閾的測量一般是通過測量不太肯定是否還能聽到的聲響來進行。在測量時聲響不斷降低,直到測試者不確定他是否還聽得見為止。為了確定這個測量值,聲響可以重複提高和降低。

  純音聽閾測定是判定聽敏度的、最基本的、標準的行為測聽方法,在規定條件下對絕對聽感覺閾進行測定,包括氣導聽閾測定和骨導聽閾測定。通過測定完成受試者聽閾曲線。    聽閾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聽力缺陷,其曲線對於確定病人的聽力缺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曲線的形狀可以非常準確地確定聽覺係統的問題。

  耳聾的檢測

  首先在進行簡單的主觀聽力檢查,如耳語檢查、秒表檢查、音叉檢查、純音聽閾檢查等,觀察患者主觀判斷後作出的反應。通過耳語檢查、秒表檢查,可以將患者聽力和正常人聽力進行比較,了解聽力損失的程度。音叉試驗,可初步判斷雙耳聽力是否一致,耳聾是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還是混合性聾。純音聽閾檢查,即電測聽,是臨床最常用的聽力檢查方法之一。可以準確地了解受試者聽力損失程度、比較準確地分析出病變部位、有時候甚至能分析出導致耳聾的原因。之後進行專科體檢,檢查耳廓、外耳道口、外耳道、鼓膜、鼓室,判斷外、中耳有無疾病,對聲音的傳遞有無影響。

  更進一步的病因分析需要進行各項客觀測聽檢查,無需患者對聲刺激做出主觀判斷反應,可以客觀地測定聽功能情況。如聲導抗,反映中耳傳音係統的功能。

  腦幹誘發電位(ABR):對於3歲以下的患者為常規檢查,用於判斷聽力情況(主要是高頻)和確定病變部位。耳聲發射,判斷耳蝸功能。CT、MRI等,判斷外耳、中耳及內耳的解剖結構是否有異常。

關鍵字:耳聾,聽閾,愛耳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