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WHO食品安全司司長:食源性疾病暴發的風險管理

作者: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網站 日期:11-08-23

  今年德國暴發的致命大腸杆菌感染疫情令人們恐懼,並質疑監管良好的國家中食品的安全性。世界衛生組織(WHO,以下簡稱“世衛組織”)食品安全司司長Maged Younes先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采訪中指出,迅速的食品貿易全球化增加了國際食品汙染事件發生的風險。同時他強調,公共衛生主管當局必須始終將保護公眾健康放在首位。

  inserted image

  Maged Younes先生,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

  Maged Younes先生 是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WHO)食品安全司司長。1991年加入世衛組織之前,他擔任德國呂貝克醫科大學毒理學教授。在世衛組織歐洲環境和衛生中心及世衛組織總部,他曾擔任多項要職,特別是在化學品安全以及環境和職業衛生領域。2006至2007年間,他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司司長。他擁有德國蒂賓根大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化學的博士和碩士學位,以及呂貝克醫科大學的毒理學和生化藥理學博士學位。

  以下是Maged Younes先生與Fiona Fleck女士的對話。 

  問:在向公眾通報衛生威脅風險方麵,我們從德國的大腸杆菌感染疫情中學到了什麼?在確認感染源之前,是否有必要針對特定類型的食品發出警告?

  答:要全麵評估從德國的這些事件中吸取的教訓還需要很長時間,但必須強調以下幾點。食源性疾病暴發往往涉及商業化大批量產品,因而很可能對經濟造成影響。即使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消費者對某一特定食品的擔憂,通常仍會影響其購買類似產品。為了管理公眾受損風險,即使會產生經濟後果,政府仍必須對證據進行評估並作出保護公眾健康的決定。 

  本次事件中不尋常的一點是,建議廣泛避免食用整個3大類食品。生菜、番茄和黃瓜有許多種,這三類食品的所有種類都是感染源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此廣泛的警告自有其道理,但有效期較長卻會造成經濟損失,並影響生計。在本次事件中,影響甚至超出受感染國家。然而,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公共衛生主管當局必須始終權衡人口衛生風險和其它不良後果。另一個要點是,德國主管當局與世衛組織有關部門分享了他們所掌握的全部信息。

  問:德國大腸杆菌感染疫情暴發後,俄羅斯聯邦禁止進口歐盟食品,結果西班牙農民不得不傾倒農產品。政府應如何在避免產生不必要經濟損失的同時,與麵對食物中毒疫情的公眾進行風險溝通?

  答:保護公眾健康應始終放在首位,因此,經濟考慮永遠不得損害公眾安全。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和保護公眾健康的解決辦法完全相同。為收集證據,找出確切的感染源並盡快將其撤出市場,需要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和食品安全主管當局協調一致和迅速應對。越快、越準確地縮小感染源的範圍,為消費者提供的建議就能越準確,撤除問題食品的行動也會更具針對性。

  問:是否有協調此類疫情通報以免信息混雜的機製?

  答:各國國內協調溝通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在國際層麵,信息共享機製非常清晰。一是通過《國際衛生條例》,二是通過叫做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INFOSAN)的食品安全主管當局技術網絡。這兩種機製往往相輔相成。 

  例如,2009年12月,澳大利亞發現的碘中毒與日本生產的一種豆奶產品中含有較高水平的碘有關。而同一產品同時還出口到其它若幹國家。澳大利亞按照《國際衛生條例》向世衛組織通報,而這一信息又與其它政府共享,確保各國注意到本國公眾健康可能受到的潛在影響。為確保能夠開展適當、及時的行動將問題商品撤出市場,該信息還發送給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的成員。

  問: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有什麼作用?

  答: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管理,是一個自願性質的技術網絡,彙集了各國的食品安全主管當局。在大多數國家,食品安全由多個部門分管,沒有任何一個機構統管。正因如此,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的成員包括來自衛生、農業和貿易部門以及食品安全主管當局和消費者保護機構。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的目的是確保這些國家主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快速共享,並促進交流關於如何處理包括突發事件在內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最佳做法。

  問:有人指責世衛組織對德國大腸杆菌疫情反應緩慢,並指責世衛組織許多天之後才發表聲明或提供信息。這一批評是否公正?世衛組織在此類事件中有什麼作用?

  答:應強調的是,世衛組織在其使命和責任範圍內作出了快速反應。按照《國際衛生條例》的要求,世衛組織於5月22日獲得通報,並開始通過《國際衛生條例》的非公開網站和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與會員國分享本次疫情信息。世衛組織同時還在其公開網站上發布信息。雖然發現了數例曾到德國旅行者的腸出血大腸杆菌病例,但這一疫情主要集中在德國北部,因此,主要由德國主管當局開展調查。世衛組織的作用是確保會員國報告可能與本次暴發相關的病例,實時更新可能會影響其它國家的事態和建議,並注意對國際貿易食品所產生的影響。

  問:按照《國際衛生條例》,各國應於何時向世衛組織報告食源性疾病暴發疫情?

  答: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各國(以及《國際衛生條例》的其它締約方)按要求,需要評估是否應向世衛組織報告其領土內發生的疫情或其它公共衛生事件。它們必須考慮四個問題:該事件是否會對公共衛生產生嚴重影響?該事件是否不尋常或意外?是否具有國際傳播的重大風險?最後,是否存在其它國家限製國際貿易或旅行的重大風險?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是肯定答複, 那麼該國即應按要求在作出評估後24小時之內向世衛組織通報該事件。

  問:像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有許多食品安全法規,為什麼我們還是會不斷看到這些國家出現重大的食源性疾病疫情?

  答:迅速的食品貿易全球化增加了國際食品汙染事件發生的風險。汙染可能會發生在食品鏈的許多環節上。由於食品生產往往很集中,而產品廣泛分銷至世界各地,違規生產行為很可能會對食品銷售地區許多人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從農場到餐桌的良好生產做法是確保食品安全消費的關鍵。消費者在家也應按照食品安全五個要點,盡自己的職責確保食品安全。雖然有很多國際標準和法規(其中大部分被納入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標準規劃(食品法典委員會)中),但仍會出現問題。這有多項原因,包括違反環境衛生做法、加工設備故障、極端天氣事件或蓄意破壞等。這就是為什麼食品安全主管當局需要保持警惕,擁有為執法開展必要檢查的足夠資源,確保食品生產和營銷安全的原因。

  問:發展中國家和富裕發達國家的食源性疾病疫情是否有重大差異?

  答:主要區別在於,發達國家可能具有能夠發現此類疫情的較精密的監測機製以及較強大的食品安全檢查體係。但是,即便這些機製都到位,還是會出現問題。發達國家看似疫情更多,但這很可能是因為通常情況下,欠發達國家的許多疫情沒有被報告。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應以相似方式處理這些疫情,所有有關部門均應齊心協力,盡快發現疫源。

  問:近年來,我們常聽說食源性疾病疫情。究竟是問題越來越嚴重,還是僅僅因為媒體對此報道得越來越多?

  答:過去20年來,我們發現食源性疾病疫情的能力以及彙總歸納廣泛分布的病例的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另外,《國際衛生條例》和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等機製確保了信息的及時共享和相應行動的開展。這可能是實際報告和媒體報道的國際疫情數目增多的一個原因。如前所述,食品貿易全球化加劇了發生涉及汙染食品的國際事件的風險。但同時,為確保全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體係也在不斷改善,各國越來越清晰意識到需要開展合作和交流最佳做法。

   注:文章發布於《世界衛生組織簡報》2011;89:554–555.

   相關鏈接:

  1. 食源性疾病暴發:風險管理

         2.  專題報道:防控腸出血性大腸杆菌感染

關鍵字:食源性疫情,風險管理,EHEC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