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部《中國國家處方集》發布
2月7日,衛生部發布了我國首部《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製品卷,2010年版)》,用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該處方集包括臨床20個係統、199種常見疾病的藥物治療方案及相關藥物信息,覆蓋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保目錄》中的西藥部分和其他常用藥共1336種。
《中國國家處方集》編寫辦公室副主任胡茵介紹,《中國國家處方集》發布後受到廣大醫務人員好評。許多臨床及醫學藥事部門的醫務人員認為該處方集臨床指導意義大,臨床使用價值高。由於處方集中有具體的治療方案,對規範醫師的醫療行為有一定作用。此外,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門,如福建、安徽等省,還將《中國國家處方集》作為當地藥品招標的主要參考目錄依據。有關處方集相關內容的培訓也在有序展開。
2. 我國糖尿病防治形勢極為嚴峻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楊文英教授等3月25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詳述了中國人糖尿病流行情況,其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別為9.7%和15.5%,以此推算,中國現有糖尿病患者達9240萬例,居全球之首。11月14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病學分會(CDS)和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聯合發布了一項中國糖尿病社會經濟影響研究的結果。該研究顯示,中國糖尿病治療費用每年達1734億元人民幣(約250億美元),糖尿病所致的直接醫療開支已經占中國醫療總開支的13%,成為影響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紀立農教授指出,在2010年《中國醫學論壇報》國內醫學十大新聞事件評選過程中,與糖尿病相關的內容受到大家廣泛關注,說明近年來國內開展的有關糖尿病危害及防治糖尿病緊迫性的一係列教育活動如“藍光行動”,已在醫務界及社會大眾中初見成效。今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將有循證醫學證據的防治措施落實到臨床實踐中,要加強轉化醫學研究,將基於循證醫學證據的研究結果轉化為糖尿病日常防治過程中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糖尿病臨床的防治水平。
3. 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靶點明確
4月9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陳賽娟等完成的高質量研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α是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靶點,並為砷劑這一古老的毒性藥物如何作用於癌蛋白PML-RARα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
4. 我國首次確認白癜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6月6日,《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由安徽醫科大學張學軍教授等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GWAS)發現白癜風易感相關基因:包括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2個等位基因,6號染色體的RNASET2、FGFR1OP和CCR6,10號染色體的ZMIZ1。研究者還同時確認白癜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5. 我國自主研發的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麵世
7月11日,由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進入前期臨床試驗。該機器人由機械臂和控製台兩大係統組成。主體機械臂形如1隻粗壯的人體手臂,包括上臂、前臂、手掌3個部位。控製台包含監視器、操作麵板等部分。醫師通過在控製台上的操控指揮機械臂完成相關手術動作。
6. 我國發現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癌易感基因
8月2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公布了中國學者在肝癌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該院研究人員采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在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體內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肝癌基因區域——1P36.22的UBE4B-KIF1B-PGD。《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同時在線發表了該原創性研究成果。
7. 我國學者發現食管癌易感基因
8月22日,《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王立東教授領銜完成的大規模食管癌GWAS研究結果,首次證實在人類第10號和20號染色體上的PLCE1和C20orf54基因是食管癌的易感基因。
8. 我國自主研製的戊型肝炎疫苗獲國際認可
8月23日,《柳葉刀》(Lancet)發表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戊型肝炎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肝炎室主任霍爾姆貝格博士撰文述評認為,(這項大規模臨床試驗)“令人信服地證實了該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全世界戊型肝炎預防與控製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夏寧邵教授指出,該研究論文刊出後,引起了一些學術刊物、學術會議及媒體的廣泛關注。目前該疫苗已申請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審評。在我國戊肝疫苗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預防一般人群中的散發性戊型肝炎;預防妊娠婦女、慢性肝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老年人等重症高危人群中的戊型肝炎;在戊肝暴發流行中預防疫區人群及前往疫情的人員罹患戊型肝炎;為食品加工從業人員、孕婦看護人員、敬老院看護人員等人群接種疫苗以降低帶毒風險,減少食源性及醫源性戊肝暴發流行的發生;在戊肝暴發流行中,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控製疫情的蔓延。
9. 大劑量輸注母親淋巴細胞有效治療EBV相關淋巴瘤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遺傳中心主任朱平等研究發現,對惡性度很高的兒童EB病毒相關淋巴瘤,大劑量輸注母親淋巴細胞可有效緩解患兒病情,改善臨床症狀。其研究論文10月6日在線發現於《血液》(Blood)雜誌。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朱平教授介紹,課題組在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患者發生的EB病毒相關性淋巴係統增殖性疾病中發現,將誌願者的淋巴細胞輸注給患者進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可獲得較好療效。於是他們設想,如果妊娠時期母親和胎兒間的雙向血流交換在母親和孩子體內長期形成母子微嵌合體,可能誘導母子特異的免疫耐受。試驗結果證實了他們的設想。
朱平介紹,腫瘤的過繼免疫治療是有可能最終治愈腫瘤的重要途徑,但是腫瘤患者自身細胞往往有免疫缺陷,不容易有效發揮作用。這項研究發現的母子間免疫耐受機製和母親淋巴細胞輸注有效治療腫瘤的實際效果,為腫瘤治療開辟了一條新路。
10. 我國甲流疫苗流行病學保護率可達87.3%
曆時1年隨訪觀察9萬餘人,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在全球首次獲得了甲型H1N1流感(甲流)疫苗實際保護效果數據。研究者在26.9萬名多中小學生中,通過比較接種組與未接種組甲流發病情況,結果發現,接種組的發病率為35.9/10萬,未接種組為281.4/10萬,由此計算出甲流疫苗流行病學保護率為87.3%。該研究還首次證實接種甲流疫苗不存在發生吉蘭-巴雷綜合征病例現象。該研究報告2010年12月23日刊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領銜該研究的北京市CDC免疫預防所所長吳疆介紹,通過北京市疾病監測報告係統、北京市不良反應監測體係,研究小組對95244名2009年國慶慶典參與和保障人員甲流疫苗接種者展開隨訪,觀察其接種疫苗後是否得到了實際保護。最終獲得該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