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藥物代謝,可通過試驗或計算?

藥物代謝可產生代謝物,這些代謝物與母體藥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和藥理學性質,因此分別研究這兩個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重要意義的。為了減少由於候選藥物的代謝性質造成的昂貴的臨床階段失敗的危險,有必要使用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來預測藥物的體外代謝,insilico模擬以及體內代謝情況。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評論文章,提供了研究藥物代謝的實驗和計算方法的綜述,對這些方法的範圍和局限性進行說明,並闡述了使用最優方法的策略...[詳細]

複製應激治療癌症

在腫瘤細胞中的DNA複製,一般會伴隨著複製叉的拖延和崩潰,以及應答DNA損傷和未成熟有絲分裂的信號通路激活,這些過程統稱為"複製應激"。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對利用複製應激治療癌症進行了介紹,該研究成果已經取得進展,增加了研究者對於調節複製應激過程的分子機製的理解,同時,也為通過增強複製應激開發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大量機會。除了延遲癌細胞周期發展,利用複製應激治療癌症的治療方法還可以進一步放開周期檢...[詳細]

抗瘧疾藥物研究進展

盡管過去的二十年,科技進步十分迅速,但是瘧疾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每年瘧疾可以導致數百至數千人的死亡。新的、便宜且安全的藥品品種必須具備很多優良特征,如優於傳統治療方法如青蒿素,能夠治療易感染的群體,能夠通過阻斷傳輸載體中斷寄生蟲的生命周期,能夠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能夠靶向滯留在肝髒的休眠瘧疾物種。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指出過去10年來抗瘧疾藥物開發的途徑已經發生了改變,例舉了很多化合物,並評估了這...[詳細]

中樞神經係統表觀遺傳學藥物展望

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在中樞神經係統(CNS)控製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機製進行了綜述,介紹了神經精神障礙的機製,基於上述內容文章重點提出新的治療方法,逆轉表觀遺傳因素的神經治療條件。文章還對表觀遺傳因素的複雜性,和目前表觀遺傳因素在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介入治療的水平進行了討論,並介紹了中樞神經係統(CNS)靶向表觀遺傳因素的藥理學和臨床前試驗。最後,對基於表觀遺傳的治療方法的改進策略和發展前景,以及組合藥物...[詳細]

NK細胞毒性或可治療癌症

近年來人類免疫係統研究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二十一世紀,通過增強體液和T細胞免疫的細胞療法的開發已經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自然殺傷(NK)細胞在誘導針對腫瘤抗原無關的宿主免疫應答的能力優於T細胞,但自然殺傷(NK)細胞在臨床上治療潛力基本還未開發。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激活和抑製NK細胞,能夠增加NK細胞對腫瘤的細胞毒性,增強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能夠促進許多藥物和基因治療方法的發展。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詳細]

四大製藥公司候選藥物失敗率分析

前藥開發中的高失敗率仍然是目前醫藥行業的巨大壓力。通過分析小分子候選藥物物理化學性質的關係,來減少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的失敗藥物數量,經過各個公司不同的數據表明,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詳細]

新機會:SLC轉運子或可作為治療目標

溶質載體(SLC)轉運子,是一類超過300種的膜結合蛋白的總稱,這些蛋白能夠促進生物膜基質中形成較寬陣列的轉運,在生理過程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營養物質的細胞攝取、藥物的吸收以及其他外源性化學物質的吸收等。目前,幾類上市藥品主要靶向幾個已知的SLC轉運,如神經遞質轉運子。近來,人類基因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發現了特異性的溶質載體(SLC)轉運子在罕見和常見疾病中的作用,發現了很多新的治療機會​​。近期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詳細]

第二代嵌合抗原受體藥理學

第二代嵌合抗原受體(CARs)能夠重定位和重編程的T細胞,以增加他們的抗腫瘤功效。近期發表於《自然評論: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對第二代嵌合抗原受體的藥理學進行了綜述。[詳細]

抗菌藥物研發難點

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對於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脅日益增長。在ESKAPE生物體中的多藥耐藥性是需要特別關注的,ESKAPE生物體包括屎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鮑曼不動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腸杆菌屬,在醫院中這些細菌經常導致許多嚴重感染。盡管目前已經有一些很有前景的藥物處於臨床試驗中,但仍然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結構。研究人員抗菌一直在努力找出新的具有有效細胞活性的小分子藥物,尤其是一些能夠有效對抗多藥耐藥革蘭陰性菌的小分子藥物。但是開發出新藥仍然十分困難,這種困難的根源在於目前對化合物透過細菌膜的外...[詳細]

評論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友情鏈接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486號

京衛網審[2013]第0193號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