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ID安全性引全球關注

作者:北京海軍總醫院 孫忠實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11

  今年年初的所謂“尼美舒利事件”把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於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安全性上。NSAID的創製與臨床應用是對醫藥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在多種適應證中,NSAID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無可替代,而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等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政府推薦的基本用藥。迄今,全球每天有上億人在服用NSAID。但是,與其他藥物—樣,NSAID也具有兩麵性。

  眾所周知, NSAID所致胃腸道、肝腎及心血管嚴重不良反應十分突出,並已成為限製其廣泛使用或須謹慎使用的瓶頸。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非那西丁腎”,九十年代的“萬絡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近30年來,因嚴重不良反應(嚴重的肝、腎、血液係統毒性及心血管事件)而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撤市的NSAID多達10種之多(圖1),其中上市壽命最短者僅有4個月。這在藥物發展史上極罕見!

  

  嚴重胃腸道反應限製使用的首要瓶頸

  胃腸道反應是NSAID(尤其是環氧合酶-2非選擇性抑製劑)所致最普遍、最嚴重的不良反應。

  在美國,每年因類風濕關節炎與骨性關節炎服用NSAID而誘發嚴重胃腸道反應者高達10.3萬例。為此,每例住院患者將多支出5000~20000 美元,而政府則將多支出20億美元。每年因服用NSAID而致死者高達16500例(不包括非處方藥),在7種常見死亡原因中排第3(圖2)。

      

  

1 2 3

關鍵字:非類固醇,抗炎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