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ID安全性引全球關注

作者:北京海軍總醫院 孫忠實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11

  肝髒毒性 不合理應用的惡果

  NSAID的另一嚴重不良反應是肝毒性,常致醫患為之恐懼,由此還產生了一個專用名詞,即藥物性肝損傷(DILI)。

  研究表明,NSAID所致DILI的發生率約為(0.29~9)例/10萬,住院率為(3~23)例/10萬,約占總DILI的1/10。盡管NSAID肝毒性(常用NSAID肝毒性的特點及發生率見上表)的總發生率較低,但相對其他類型藥物而言仍較高。

  以對乙酰氨基酚為例,據FDA不良事件報告係統(AERS)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其所致急性肝衰竭(ALF)的患者數自1995年的89例上升至2005年的404例,10年間增加了4.5倍。這使其成為導致藥物性ALF發生率最高的藥物(在女性患者中尤其如此)。2009年美國消化疾病周(DDW) 上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導致ALF的各種原因中,對乙酰氨基酚誘發所占的比例在美國持續升高,自1998年的28%上升至2004年的51%。

  FDA認為,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是藥物本身,而是管理問題。為此,FDA曾多次發布警告並要求企業修改藥物標簽,其中包括:強調對乙酰氨基酚日使用劑量絕對不得超過4.0 g;不能過量、超期、重複用藥,亦不能與酒同服(因病須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者,每日飲酒量不能超過3小杯);降低單次售藥的包裝量;教育醫師及患者在使用NSAID時應堅持“最小劑量、最短療程”的原則。

  在對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毒性病例中,幾乎50%是由過量服用複方製劑所致。由此,FDA於2011年1月13日再次發出通告,對所有生產含對乙酰氨基酚複方製劑的企業,要求其所生產的複方製劑中對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得超過325 mg,以防止因過量用藥或藥物間協同作用而致中毒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任何藥物都是一把雙刃劍,NSAID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握其利與弊。

  FDA為加強對此類藥物的管理和安全使用,重申了“更安全(SAFER)的五項原則”,即說出需要(Speak up)、提出質疑(Ask questions)、發現事實(Find the facts)、評估選擇(Evaluate your choices)和閱讀說明(Read the label)。所有這些措施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盡力降低NSAID相關風險。

  要求藥物百分百安全和有效僅是一種良好的願望。珍惜手中藥物,充分發揮其長處、避開其短處,合理使用才是硬道理。

1 2 3

關鍵字:非類固醇,抗炎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