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scape盤點

11

感染病領域的分子診斷學

這是一個熱門領域,新檢測和新數據始終層出不窮。分子檢測還能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內以極高的準確性和速度檢出致病原,在疾病暴發中對疾病和來源加以關聯(如被李斯特菌汙染的冰激淩),以及追蹤產碳青黴烯酶革蘭陰性杆菌傳播途徑。[詳細]

艱難梭菌感染

2014年,美國有354000例病例和29000例艱難梭菌感染(CDI)所致死亡,費用約為12億美元。因此,目前實施了高度優先措施以挽救生命。CDI目前為需上報告的疾病,並且未來存在超額發病率的醫療機構,將可能受到處罰。[詳細]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美國CDC估計僅有約40%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了解自身狀況,並且每年約有15000例死亡歸咎於HCV感染。利用口服藥物治療8周的新療法,可實現超過95%的治愈率。[詳細]

糞便移植

糞便移植的重大貢獻在於其代表了人類微生物組學的首次重要臨床應用。捐獻者接受結腸微生物組變化相關性疾病(如炎症性腸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和肥胖)的廣泛篩查;僅2.8%達到標準。捐獻者每周提供3次樣本,並通過49個州和6個縣的醫療結構協議用於治療。[詳細]

HIV感染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目前,有很多藥物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具有良好療效,但何時啟動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這一問題引發了爭論。除美國之外,幾乎所有組織均推薦,將ART限用於CD4計數<350細胞/μl的HIV感染者。這種差異促使開展一項名為START的大型臨床試驗。[詳細]

社區獲得性肺炎

既往假定肺炎鏈球菌為最常見致病菌,“不典型致病原”為第二常見致病菌。2015年,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發表關於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的一項報告指出,肺炎鏈球菌僅占病例的5%,3種不典型致病原(肺炎衣原體、軍團菌和肺炎支原體)僅占4%。[詳細]

埃博拉

直至最近,人們才認識到存在病毒持續感染的庇護所、性傳播及恢複後複發的可能性。臨床活動性感染消失98天後,在眼房水以及精液、乳汁和陰道分泌物等其他可能持續存在部位檢出活性病毒尤為引人關注。[詳細]

新抗生素

1983-1987年間共有16種新抗生素獲批,2008-2012年間則僅為1種。然而,2013-2015年間有6種新抗生素獲批――3種抗葡萄球菌藥物、2種耐藥革蘭陰性杆菌治療藥物(頭孢他啶/阿維巴坦和ceftolozane/他唑巴坦),以及一種艱難梭菌治療藥物(非達黴素)。需要承認的是,實際上,僅有...[詳細]

抗生素管理

當前感染病實踐中的主要問題為後抗生素時代的警告威脅,這種威脅由耐藥性不斷增加以及應對挑戰的新抗生素不足所組成。美國新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將抗生素管理方案作為參加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計劃服務(CMS)的條件,這將對美國幾乎所有抗生素處方開具產生影響。抗生素濫用的處罰將采取CMS經濟處罰的方式,其約占醫療費用...[詳細]

中國專家推薦

慢性丙型肝炎治療取得突破性進展

直接抗HCV藥物(DAA)的發明與上市是感染病領域近年來最大的進展之一。歐美國家近年來陸續上市了DAA藥物,並完成了大量的臨床研究試驗。2015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美國感染病學會(IDSA)發布了新的丙肝治療指南,中國在2015年也對治療方案進行了更新。[詳細]

感染病肆虐仍在全球上演

2015年,在美洲發生的基孔肯雅熱病例超過170萬例;在印度,已有超過27000人感染H1N1,並造成逾1500人死亡。自從SARS以來,世界又經曆了多次大規模感染病暴發的考驗,埃博拉與中東呼吸窘迫綜合征剛過,全球又已經麵臨新一輪感染病的威脅。[詳細]

中國躋身P4俱樂部

2015年1月31日,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武漢竣工,這是我國首個即將運行的P4實驗室,該實驗室建成標誌著我國病毒學研究和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翻開了新的一頁。[詳細]

社區獲得性肺炎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一項研究表明,社區獲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早期使用為期7天的潑尼鬆治療,可縮短其達到臨床穩定狀態的時間,且相關並發症發生率並未增加。對於明確診斷的感染患者,由於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膿毒症表現,若在明確抗感染治療保護下,用小劑量短程糖皮質激素有利於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和縮短療程。[詳細]

消除結核雄關漫道

目前,全球結核病的首要任務已從控製轉為消滅,所以我們需要更迅速的診斷方法以及更短的治療周期。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先前批準的bedaquiline和delamanid是近40年來、繼利福平之後第一次獲準使用的抗結核藥物,目前的臨床試驗證明其在耐藥性結核中療效較明確,是否可以作為一線藥物用於藥...[詳細]

埃博拉疫情

據WHO報道,迄今已有約280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並有超過11000人死於此疾病。此次疫情暴發為世界各國及各國際組織敲響了警鍾,為更好地應對此類事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詳細]

抗瘧還在路上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傑出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此同時,全球的抗瘧研究仍在繼續:青蒿素衍生物artefenomel的出現彌補了青蒿素治療中耐藥、藥效漸低、來源不足的問題;第一支抗瘧疫苗RTS,S/AS01將進入Ⅲ期臨床試驗;有實驗證明,在幹細胞中緘默某些基因...[詳細]

評論

主頁|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聯係我們|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網站地圖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486號

京衛網審[2013]第0193號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