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部分與會專家合影
2015年4月16-18日,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在蘇州召開。本次年會以“醫者心、全科夢”為主題,探索全科醫學的學術夢、發展夢,重點以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全科醫學科研、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全科醫療適宜技術、全科醫學培訓基地建設、基層衛生機構管理、農村全科醫學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推進全科(家庭)醫學和基層衛生服務事業的整體發展。會議由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係、江蘇省社區衛生協會、澳門全科醫生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協辦,共500餘名專家、教授、學者以及基層一線從業全科醫生參與。
全科醫學學術夢
4月16日上午,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召開了第二次會議。會議對2014-2015年所開展的工作進行回顧,並提出2015-2016年的工作計劃,明確要繼續積極開展海峽兩岸以及國際全科醫學科研學術交流,開展全科醫學師資、骨幹培訓,提升全科醫療機構科研學術影響力,全麵提升全科醫生實際工作能力,完善全科醫學學科建設。
4月16日下午,與會專家、學者和教授就全科醫學科研、基層衛生管理和發展、健康管理與慢性病管理以及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與培訓基地建設四個主題,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專題研討。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第二門診部主任助理王媛媛介紹了衛生服務研究的設計與實例。社區衛生服務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領域,社區衛生科學研究就是利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社區中的衛生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王媛媛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社區衛生研究的特點和基本研究方法,指出衛生研究的本質是通過科學設計重現複雜的現實情景,並給出合理的解釋或幹預措施,對於研究中遇到的方法學和統計學問題可以交給流行病學或統計學專業人士。王媛媛強調社區機構研究者的研究重點是研究問題的發現和提煉、試驗設計和確定研究框架以及對研究過程關鍵問題的觀察分析。
首都醫科大學的顧教授引進了醫療生態和質量指數(iMEQ)概念,通過該指數界定基層醫療機構和二三級醫療機構的服務內容,為分級診療提供切實的理論基礎。iMEQ指數用來描述臨床問題出現的頻率,受發病率、人口數和服務機構大小的調節。舉例來說,病種為高血壓,發病率20%,轄區人口2000人,轄區有1名全科醫生,高血壓需要常規診療的iMEQ=患病率×人群數量/醫生數=0.2×2000/1=400,400介於5和1000之間,醫生一年預計有高血壓患者400例。按照我國指南的分級管理建議,該名醫生每天都有相當數量的高血壓患者前來就診,所以應熟練掌握該疾病常規的臨床診療、預防、教育和管理技能。iMEQ指數能夠為衛生服務績效考核與激勵、醫療保險測算與支付以及人力資源的配置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