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全科夢

作者:社區衛生科研公共服務平台滕雲飛範小芳采寫 來源:全科醫學周刊 日期:15-05-18

 

        東南大學社區衛生研究所所長張開金教授在健康管理與慢性病管理方麵帶來了精彩演講。張教授從中醫養生過渡到中醫體質測量,說明對中醫的理論體係進行適當的研究和開發就能非常便捷實用地用於健康管理。張教授詳細講述了中醫體質評估軟件的開發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為中醫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借鑒和指引。

        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全科醫學教研室主任吳華分享了國內外合作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為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培養製度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通過進修加訪問的模式,深圳5年內培養了968名全科醫生,使深圳全科醫學教學水平與社區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全科醫學與基層衛生發展夢

        4月17日的大會探討了全科醫學與基層衛生發展,薈萃優秀經驗。大會提出全科醫學的發展基礎是全科醫生的培養。目前大陸逐漸走上一條“5+3”規範化培訓道路,認為在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基層衛生服務機製的創新,才能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服務方式上,台灣地區實行社區醫療群的服務方式,大陸則采用簽約服務的模式,固化患者,逐步實現小病在社區的分級診療目的。兩岸專家在會上進行了深層次的對話,相互借鑒,為基層衛生服務探索、傳遞優秀經驗。

        4月17日上午,大會進行了主旨報告。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副司長金生國全麵係統地回顧了我國全科醫學培訓與發展曆程,明確了我國現階段全科醫生培訓模式是“5+3”規範化培訓為主,“3+2”助理全科醫生培養、全科轉崗培訓、全科醫學定向生免費培養以及多種形式醫學教育相結合的多通路培養模式,該模式為我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輸送大量人才。國家同時配套出台多項政策,保障全科醫生的權益,並引導優秀人才向全科領域流動。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董事會成員朱偉星為大會帶來了香港在全科醫學領域探索的新理念。朱偉星指出對於慢性病患者,管理要多方位立體開展,加強對患者的情緒管理,從而實現對慢性病患者的全麵管理。

        4月17日下午,大會針對“大陸與台灣全科醫學/家庭醫學發展”進行了深層次的對話和交流。

        北京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介紹了她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創新探索:第一進行責任認定,明確到個人;第二劃清全科團隊的成員分工;第三加強信息化建設,進行遠程診斷;第四提供電子化操作指南,提高全科醫生的業務能力;第五安全用藥,實現發藥的全自動和零庫存。

1 2 3

關鍵字: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