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腦卒中血糖管理指導規範

作者:腦卒中防治係列規範指導編審委員會 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 日期:15-05-27

        糖尿病作為腦血管病特別是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公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血糖可以增加卒中發生率,是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卒中患者中15%-33%患有糖尿病,且9.1%的卒中再發可歸因於糖尿病。早期的胰島素抵抗和糖耐量異常也可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而且卒中急性期血糖過高或過低均可對卒中預後,產生不良影響。為了使卒中患者接受規範的血糖管理,做好卒中的二級預防,降低卒中患者的再發風險,特製定腦卒中血糖管理指導規範,以供臨床醫生參考。

        一、缺血性卒中/TIA急性期的血糖管理

        1.高血糖

        1.1指導規範

        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應盡快測量並監測血糖,當血糖高於10.0mmol/L時應該給予降糖治療,急性期首選胰島素,並注意防止低血糖發生。

        1.2證據

        卒中急性期的高血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既往已知或存在但不知曉的糖代謝異常,並可因卒中所致的應激使既往的糖代謝異常加重,另一種為單純的應激性血糖升高,二者在急性卒中時難以區分。無論以上何種形式的高血糖均對卒中患者不利。既往許多研究均表明,與血糖正常患者相比,同時合並糖代謝異常的卒中患者卒中後神經功能恢複更加緩慢,並發症更多、再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風險更大。入院時高血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溶栓後其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和不良預後的概率均高於血糖正常的患者。但是即使存在眾多的類似研究結果,仍不能證明髙血糖與不良預後間存在肯定的因果關係。

        在降糖方式選擇方麵,2008年和2009年的兩項較小樣本(n=46,n=74)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在腦梗死急性期(分別為發病12h內和24h內)進行強化降糖安全可行,盡管前一項研究中強化降糖組有11例(35%)患者發生低血糖,但並無不良反應發生。

        在降糖治療對腦卒中預後影響方麵,GIST-UK研究旨在探明在缺血性卒中發病24h內應用胰島素治療能否降低患者3個月死亡率,在該研究中,933名發病24h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漿葡萄糖水平為6-17mmol/L)被隨機分為葡萄糖-鉀-胰島素治療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治療組目標指尖血糖濃度為4-7mmol/L,治療持續時間為24h,結果表明,兩組間3個月死亡率和不良預後無顯著差別。盡管未得出陽性結論,但是該研究有幾點設計缺陷需要注意:首先,該研究因納入病例較慢而提前終止,並未達到預先設計的2355例的樣本量,可能由於樣本量少而未顯示出兩組的顯著性差異;其次,該研究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糖差異較小,且對照組在治療後6-24h的平均血糖也顯示為低於7.0mmol/L,最後,該研究平均接受治療的時間為發病後13小時(可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部分病例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正在進行的SHINE研究計劃納入1400例發病12h的急性腦梗死合並高血糖的患者,入組患者將被隨機分為強化降糖組(4.4-7.2mmol/L)或標準血糖管理組(<10.0mmol/L),主要結局指標為三個月時預後,同時該研究也計劃進行阿替普酶溶栓組的亞組分析,期待該研究帶來更多的證據。

        總之,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來說,最佳的降糖治療時機、目標血糖濃度及降糖治療方法等仍不確切,對接受溶栓的患者是否需要特殊的目標血糖也不得而知,這些方麵均缺乏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但是需注意的是,過於激進的降糖治療可能導致低血糖發生的風險增加。因此,在尋求血糖達標的同時,還應注重安全性,有效地避免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尤其是嚴重、急性低血糖的發生。

        2.低血糖

        2.1指導規範

        ①對所有急性卒中/TIA患者盡快測量血糖。

        ②對於血糖低於3.3mmol/L的患者應該盡快給予補糖治療,糾正血糖的目標為正常血糖即可,避免血糖過髙。

        2.2證據

        卒中急性期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並不常見,大多可能與應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關。嚴重的低血糖可產生各種神經係統症狀,並可導致抽搐或產生類似卒中的症狀。低血糖可在卒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腦損傷,直接導致腦缺血損傷及腦水腫加重,嚴重低血糖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嚴重腦損傷。

        對於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後應該盡可能早地測量血糖,對於血糖低於3.3 mmol/L(60 mg/dL)的患者應該給予緊急處置,大多數患者可通過緩慢靜脈注射20-40ml 50%的葡萄糖得到快速糾正。也可選擇口服補糖,但提升血糖速度較慢,且不能用於意識障礙或吞咽障礙等患者。

        二、缺血性卒中/TIA二級預防中的血糖管理

        1.指導規範

        ①對於無糖代謝異常病史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應該做到盡早篩查血糖,應盡早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對空腹血糖小於7mmol/L的患者急性期後應做OGTT試驗,保證對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盡早發現。

        ②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長期血糖管理中,建議將糖化血紅蛋白控製在小於7.0%(平均血漿葡萄糖為8.6mmol/L)水平。

        ③在保證不發生低血糖或其它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下,一些患者可選擇更加嚴格的標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5%)(平均血漿葡萄糖為7.8mmol/L),這些患者可能也括糖尿病病史短,預期壽命長及無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④對於有嚴重低血糖亊件發生史,預期壽命短,存在嚴重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並發症,存在其他嚴重並發症,以及糖尿病病史長且應用包括胰島素在內的多種藥物都難以控製血糖的患者,可考慮將目標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提高為8.0%(平均血漿葡萄糖為10.2 mmol/L)。

        2.證據

        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需進行合理的血糖管理這點並無異議。但是關於合並糖代謝異常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日常血糖管理的相關循證醫學證據尚比較缺乏,現有的國內外指南中的推薦意見多來自一級預防的證據。而且,無論是對於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至今均無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嚴格的血糖管理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卒中發生或卒中再發的風險。

        1998年發表的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將3867例新近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強化血糖管理組(磺脲類藥物加或不加胰島素)和常規血糖管理組(主要通過幹預生活方式),10年後兩組的平均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7.0%和7.9%,結果表明,強化降糖組與糖尿病相關的任何終點亊件比標準血糖管理組低12%,但是該區別主要是在於糖尿病相關的小血管疾病,兩組間大血管疾病患病率無顯著差別。後來發表的關於糖尿病患者長期強化降糖的大的臨床試驗均未得出強化降糖優於標準血糖管理的結論,2008年發表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控製研究(ACCORD研究)甚至因發現強化降糖(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為6.7%)與標準血糖管理(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為7.5%)相比顯著增加患者死亡率而提前終止。2013年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包括了所有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管理的大的臨床試驗,選定的主要結局指標為卒中發生率,結果表明,強化血糖管理與標準血糖管理相比並不能顯著降低患者卒中發生,但是可降低體重指數大於30的患者的卒中發生率。這些研究未得出陽性結論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入選時患糖尿病的病程較長,因此錯過了最佳幹預時機,因此對糖代謝異常患者應早期篩查,盡早幹預。

        PROactive研究是關於糖尿病合並大血管疾病患者二級預防中血糖管理的研究,該研究共納入5238例患大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吡格列酮組和安慰劑組,主要結局指標為所有原因死亡或心梗/卒中等大血管事件,平均觀察時間為34.5月,最後兩組平均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7.0%和7.6%,結果表明,兩組主要結局指標無顯著差異,但是在既往有卒中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吡格列酮可顯著降低患者卒中(P=0.0085)和嚴重血管事件(卒中、心梗或心血管死亡)發生率(P=0.0467)。

        正在進行的一項關於吡格列酮用於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血糖管理的大的臨床試驗(IRIS)計劃納人患者3936例,希望該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更多相關的證據。

 

1 2

關鍵字:中國,腦卒中,血糖管理,指導規範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