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國務院印發了《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見下文)。
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衛生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2〕11號),編製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各項衛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麵完成,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4.83歲,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30.0/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3.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6.4‰,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工作開局良好。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國務院印發了《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全麵啟動醫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要求,統籌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為衛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體製機製保障。
疾病預防控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總體平穩,未發生重大傳染病大規模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累計報告379348例,有效治療傳染性肺結核病患者246萬人,全人群乙肝表麵抗原攜帶率控製在7%以內,血吸蟲病防治達到疫情控製標準,97.94%的縣(市、區)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麵貌持續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7.43%。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重點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婦女兒童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7.8%,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兒疾病篩查覆蓋率達到57%。
基本醫療保障製度不斷完善。截至2010年底,城鄉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2.6億人。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37億人和1.95億人。新農合製度實現全麵覆蓋,參合率達到96%,人均籌資水平從“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中央累計安排專項資金603.7億元支持近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項目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全麵提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全麵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基本藥物製度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居民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52.2%下降到35.3%,個人衛生支出過快增長的趨勢得到遏製,群眾看病就醫困難問題有所緩解。
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醫療監管力度繼續加大,醫療服務行為進一步規範。衛生法製建設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製度進一步完善。藥品監管能力逐步提高,藥品安全狀況明顯改善。中醫藥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中醫藥服務體係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衛生工作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醫療衛生保障任務。全麵實現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大災之後無大疫”的目標。科學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疫情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危害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二)“十二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麵臨的形勢。
1.衛生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麵臨重要發展機遇。衛生事業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增長的綜合國力為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各地更加重視加快衛生事業發展,社會各界、國際社會對衛生工作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衛生事業麵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2.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帶來多重健康問題挑戰,衛生工作任務更加艱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麵臨的健康問題日趨複雜。一方麵,重大傳染病流行形勢依然嚴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對人民群眾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新發傳染病以及傳統烈性傳染病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另一方麵,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變化以及食品藥品安全、職業傷害、飲用水安全和環境問題等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更加突出。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及社會安全事件也對醫療衛生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服務理念、服務模式等亟需作出相應調整。
3.製約衛生事業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日益凸顯,醫改進入攻堅階段。衛生事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存在。衛生資源配置、衛生服務利用、居民健康水平在城鄉、地區和人群方麵存在顯著差異,群眾大病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隨著醫改的推進,深層次的體製矛盾、複雜的利益調整等難點問題進一步顯現,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醫療保障製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基本藥物製度還需鞏固完善,公立醫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推進社會力量辦醫仍需加大力度,人才隊伍總量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持續不斷地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