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11:晚期肺癌化療篇

作者:楊衿記 吳一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6-17

關於本次會議的更多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ASCO2011/index.html 

 

  

  關於本次會議的更多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asco2011/index.html

  本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的主題是“患者(patients),路徑(pathways),進展(progress)”。對於晚期肺癌patients,人們關心得更多的可能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EML4-ALK這些pathways,因為針對這些pathways的靶點藥物(如EGFR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EML4-ALK酪氨酸激酶抑製劑crizotinib等)可實現對一部分特定肺癌patients[如EGFR基因突變和(或)EML4-ALK融合基因者]的個體化治療,取得肺癌治療曆史性的突破和progress。然而,對於無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融合基因,或目前尚未發現、明確其他分子信號轉導pathways的晚期肺癌,化療仍是全身治療的基石。本屆ASCO年會晚期肺癌化療會有哪些progress呢?

  晚期NSCLC一線治療

  DP周療不優於D每三周療法

  多西他賽(D)單藥每三周療法是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老年患者的標準方案之一。為研究D聯合鉑類製劑改良方案可否延長老年患者生存期,日本學者進行了比較D+順鉑(DP)每周療法與D單藥每三周療法的Ⅲ期JCOG0803/WJOG4307L臨床試驗。

  研究納入從未接受過化療、不適於快速靜脈注射(推注)順鉑、年齡≥70歲、體能狀態(PS)評分為0~1分的Ⅲ、Ⅳ期或複發NSCLC患者,隨機給予DP(D:20 mg/m2,P:20 mg/m2,第1、8、15天,每4周為1個周期)或D單藥(60 mg/m2,第1天,每3周為1個周期)治療。主要終點為總生存(OS)期。

  首次計劃中期分析在可評價的221例患者中進行。中期事件與計劃事件的比例為24%(73/304)。DP組與D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3.3個月與17.3個月(HR=1.557)。終期分析預測DP組療效優於D組的可能性為0.996%,因而提前結束試驗。

  主要3~4級毒性分別為(D組對DP組):粒細胞減少症(88%對11%)、貧血(3%對16%)、厭食(1%對10%)、發熱性粒細胞減少症(17%對0)和肺炎(3%對2%)。DP組發生了3例治療相關性死亡。D組在3個周期化療後,癌症治療功能評價量表(FACT-L)症狀評分改善的患者比例顯著高於DP組。

  結論是,該研究未能證實DP方案周療在一線治療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優勢。

  CP聯合血管阻斷劑未提高療效

  對已建立的腫瘤血管進行阻斷是一種獨特的抗腫瘤治療策略。Ⅱ期隨機臨床試驗顯示,血管阻斷劑ASA404(vadimezan)聯合卡鉑、紫杉醇(CP)可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OS等療效指標。

  為證實Ⅱ期試驗結果,一項國際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試驗,納入未行全身治療、PS為0~1分和主要器官功能尚好的ⅢB或Ⅳ期NSCLC患者(按性別和組織學類型分層),隨機給予紫杉醇(200 mg/m2)和卡鉑[曲線下麵積(AUC)=6]±ASA404(1800 mg/m2)一線治療,主要終點為OS期,次要終點包括有效率(RR)和無進展生存(PFS)期。

  共1299例患者進行了隨機分組,獨立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中期分析顯示試驗失敗,因而停止了繼續入組。CP+ASA404組與CP+安慰劑組的中位OS期分別為13.4個月和12.7個月(HR=1.01,P=0.535)。組織學類型(鱗癌或非鱗癌)和性別分層分析顯示,OS期無差異。兩組中位PFS期均為5個月(HR=1.04,P=0.7)。兩組不良事件(AE)發生率各為25%,總RR亦彼此相當,均為25%。最常見AE為粒細胞減少症、脫發、嘔吐和乏力。4級粒細胞減少症(27%對19%)與輸液部位疼痛(10%對0.5%)更常見於CP+ASA404組。故單用CP方案可取得超過12.5個月的中位OS期,超出了事前假設。ASA404聯合CP,盡管患者總體耐受性良好,但仍未能提高療效。

  CP聯合motesanib不能顯著改善OS

  Motesanib是一種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1、2、3,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和Kit有選擇性作用的口服抑製劑。意大利學者斯卡廖蒂(Scagliotti)牽頭實施了一項研究,評估了與CP+安慰劑相比,CP+motesanib能否提高非鱗癌NSCLC和腺癌亞組患者的OS期。

  研究納入1090例未行全身治療的ⅢB、Ⅳ期或複發晚期非鱗癌NSCLC(腺癌890例)患者,按1:1比例隨機給予最多6個周期的CP(C:AUC=6;P:200 mg/m2)+motesanib(125 mg,每天1次)方案(A組)或CP+安慰劑方案(B組)治療。主要終點為OS,次要終點包括PFS、AE、客觀有效率(ORR)及胎盤生長因子(PLGF)變化與OS的相關性。

  截至分析時,中位隨訪期為10.6個月。與B組相比,A組OS未顯著改善(見B2版表1)。A組分析顯示,PLGF與OS無相關性。≥3級AE在A、B組的發生率分別為73%與59%;與B組相比,A組≥3級粒細胞減少症(22%對15%)、腹瀉(9%對1%)、高血壓(7%對1%)和膽囊炎(3%對0)更常見,兩組5級AE發生率分別為14%與9%。故與CP相比,motesanib+CP不能顯著改善晚期非鱗癌NSCLC患者OS。(LBA7512)

  

  ■ 點評

  日本Ⅲ期研究未能證實順鉑聯合多西他賽每周療法在一線治療老年晚期NSCLC患者時有生存期優勢。單藥多西他賽每三周療法仍是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標準一線化療方案之一,其簡單、方便,可縮短患者住院天數(或日間化療病房使用天數),提高床位使用率,讓患者有更多時間回歸家庭和社會,從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另外兩項Ⅲ期研究也是陰性結果,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沒有從分子標誌物層麵選擇患者入組。血管阻斷劑ASA404目前尚無明確的分子靶點,而motesanib理論上是種多靶點抑製劑,然而,起關鍵作用的分子標誌物呢?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第二,仍選擇以OS期作為主要終點。在分子靶向個體化治療時代,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設計以PFS期作為主要終點;對於化療聯合分子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也應慎重考慮何者為最佳的主要終點。

  此外,上述三項Ⅲ期試驗在2~3年前入組患者,那時,以EGFR為靶點的關於EGFR酪氨酸酶抑製劑一線個體化治療的IPASS研究等尚未正式發表,一線標準治療還是化療。但現在的證據表明,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至少應劃分為EGFR基因突變型、野生型和狀態未明型,這樣更有利於臨床實踐和臨床試驗。 

  

1 2

關鍵字:ASCO,肺癌,化療,腫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