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的影像學評效:共識解讀及待解決問題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張曉鵬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14

  待解決問題

  目前在GIST靶向治療影像評效領域還存在較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在GIST靶向治療過程中療效變化較快,在用藥-進展-加量-進展-換藥-再評測的序貫過程中,變化較快者可以周甚至天計算,如何個體化準確預測及動態監測用藥過程中的療效變化,對於改善  患者預後及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具有雙重意義。但是,由於CT 軟組織分辨率有限,難以檢出早期細微組織學改變,且CT存在輻射損傷,不宜短期內反複應用,首評時間點往往在治療後2~3 個月,評效時間相對滯後,而相當部分患者療效在此時間段有可能經曆反拋物線式過程,即短暫起效後快速進展,因而此時應用CT 評效則可能導致臨床錯過治療方案調整的最佳時間窗(圖2)。

                      

                       

  圖2 A. GIST靶向治療前,胃大彎側軟組織腫物;B.治療後3個月,腫瘤整體體積縮小,但出現新發環形強化結節,推測腫瘤已過了療效轉折的時間窗而開始進展;C.治療後6個月;D.治療後12 個月,腫瘤逐漸進展。

  PET應用於GIST治療評效

  分子影像學以其能夠早期敏感反映組織代謝、功能改變的優勢得到研究者青睞,各種影像學方法已開始探索這一手段在GIST 靶向治療早期評效方麵的應用價值。目前該領域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是PET。

  研究發現,GIST治療有效組標準化攝取值(SUV)下降明顯,較早者在治療後1周甚至3天即可出現SUV值的顯著變化。但是,由於PET價格較高,且不適合臨床短期內反複應用,目前尚未見大樣本研究及相關應用標準出台。在得到確切的循證醫學證據及解決衛生經濟學相關問題之前,PET還無法在臨床推廣應用。

  總之,目前缺乏一種簡單有效、可以對GIST靶向治療進行早期評價及動態隨訪的影像學手段。

1 2 3 4

關鍵字: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影像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