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一項研究顯示,普通人群的類風濕因子(RF)水平升高可顯著增加其罹患類風濕關節炎(RA)風險。論文9月6日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MJ)。
[詳細]
日本學者研究發現,在連續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A)的過程中,僅有第1年的治療與患者發生嚴重感染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而在治療的第2或第3年此相關性消失。論文發表於《關節炎護理與研究》雜誌[Arthritis Care Res 2012,64(8):1125]。
[詳細]
歐洲抗風濕病聯盟、歐洲腎髒學會—歐洲透析和移植學會(EULAR/ERA-EDTA)聯合製定了成人和兒童狼瘡腎炎的管理建議。該建議於2012年7月31日在線發表在《風濕病年鑒》。
[詳細]
荷蘭的一項研究提示,潛在疼痛等級增長分析找到了5個不同的疼痛軌跡,適用於分析髖骨關節炎(OA)患者縱向數據。這一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該論文發表在《風濕病年鑒》[Ann Rheum Dis 2012;71:1517-1523 ]。
[詳細]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等的一項研究發現,鈣化層和軟骨下骨可能在膝關節原發性骨關節炎(OA)發生和進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論文發表於12月15日發表在《中國修複重建外科雜誌》[2011,(12):1434]。
[詳細]
骨關節炎(OA)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疾病。OA致殘率為53%,已經成為老年人致殘的頭號殺手。其發病率較高,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50%,7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80%。2003年,衛生部授權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製訂了《骨關節炎診治指南(草案)》。2007年10月12日,《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證實發布。北京協和醫院錢文偉教授代表邱貴興教授,在北京大學2011骨關節炎國際論壇會議上,就OA診治指南在中國的執行與挑戰做了介紹和分析。
[詳細]
遺傳性反複發熱(HRF)是以發熱反複發作和漿膜炎為特征的一組單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這種疾病由參與重要自然免疫的調節基因發生致病性突變引起。分子缺陷在這些疾病中的作用一經發現,使得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東、歐洲、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開展基因診斷研究。然而,多種檢測方法和臨床報告都在使用,這確實需要製定HRF基因檢測的一個指南共識。
[詳細]
據發表在10月3日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披露,一項包括了超過4.5萬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瑞典居民的研究發現,罹患這種疾病的人的靜脈血栓栓塞症相關風險較高,而這一增高的風險在疾病診斷之後10年中是穩定的。
[詳細]
我國四川研究者2012年9月6日在《卒中》(Stroke)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風濕性心髒病(RHD)導致的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很常見,RHD與患者死亡危險升高2倍和卒中再發危險升高1倍相關。
[詳細]
荷蘭一項研究顯示,RA患者在確診1年內出現快速放射學進展(RRP),常預示隨後的關節受損將更嚴重、8年後的關節功能更差,且這些改變與基線水平的關節受損程度和疾病活動度無關。RRP的預後價值有助於醫師決策RA患者的初始治療方案。論文發表於《風濕病年鑒》(Ann Rheum Dis 2012,71:1530)雜誌。
[詳細]
係統性血管炎是一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可累及全身任何器官的各級血管,導致廣泛的症狀和體征。血管炎所呈現的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導致其極易被誤診,甚而延誤正確治療時機。為幫助廣大讀者樹立血管炎的正確診斷思路和了解血管炎診療的最新進展情況,本報特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劉湘源教授組稿,就血管炎的診療情況進行介紹,於A7~A10版刊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