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女教授首次證明中醫用藥劑量的科學性

作者:黃辛 黃艾嬌 來源:科學網 日期:17-11-28

中華傳統醫學的用藥科學嗎?同濟大學女教授的研究給出了答案:不同於西藥高劑量化合物的單一作用,中藥的用藥本質上是低濃度化學品的混合聯合作用,由此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可依據環境化學品領域近年來熱門的‘Hormesis(毒物興奮效應)’確證中醫用藥科學性”這一新觀點。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汙染控製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林誌芬教授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藥理毒理頂級學術期刊“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藥理學與治療》),論文題目為“Hormesis as a mechanis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rbal trea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基於毒物興奮效應詮釋傳統中藥用藥劑量的科學性》)。

中藥是中華瑰寶,博大精深,療效神奇。但是,由於中醫用藥複雜,且藥方傳承大多基於藥典大致範圍和醫生個人經驗基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客觀標準,使中醫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自古便有“中醫不傳之秘在劑量”的說法。

西方傳統毒理藥理的觀點認為,隨著化合物濃度的增加,化合物對生物體的毒性抑製作用越大,化合物的劑量-效應曲線呈現經典的S型曲線。“因為西藥大都是高劑量單一的化合物,因此,西醫用藥就是依據這一S型曲線,科學地確定藥物劑量。”林誌芬教授說。

“Hormesis” 指“毒物興奮效應”,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新觀點,它認為,雖然高濃度化合物對生物體的毒性與S型曲線一致,即發揮毒性抑製作用;但是低濃度化合物卻反而對生物生長存在促進作用。 “這就好比喝酒,”林誌芬教授舉例說,“小劑量酒精存在著刺激神經的作用,但是高劑量的酒精就會導致酒精中毒,產生毒性作用。”

林誌芬進一步解釋說,中藥的用藥本質上就是大量低濃度化學品的混合聯合作用,因此,可以從“Hormesis”這一嶄新視角來思考傳統中藥的用量問題。中醫治療不僅重視“治”,更重視“調”,通過“調”強化“治”的目的。在“治”的過程中,主要是依據中藥的“以毒攻毒”原則,即通過“Hormesis ”的抑製作用段曲線加以作用,這與“Hormesis”的高濃度抑製密切相關。事實上,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中藥毒性理論,以“毒”代指中藥或中藥的峻烈程度。治病要用“毒藥”,藥沒有“毒”性就治不了病,所以中醫甚至喜用蠍子、蜈蚣、蟾蜍等治療癌症。而在“調”的過程中,有“免疫”的思想,需要身體各項機能的提高,可通過 “Hormesis ”刺激作用曲線段實現,這則與Hormesis的低劑量刺激密切相關。

業內人士認為,林誌芬研究團隊的這一成果,對於中藥用藥存在的一些模糊和經驗定性的問題,首次作出了定量清晰的分析,從Hormesis 角度解讀了中藥的神秘,由此中醫用藥可以跟西藥一樣有了科學的理論依據,這對未來中醫用藥的標準化、中藥的現代化都將起到推動作用。

據悉,林誌芬團隊目前還在關注係列名貴中藥對人體細胞的Hormesis作用及其機理,以及相關產品開發應用等。

論文的共同完成人還有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王大力、複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中醫連寶領、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環境公共衛生專家Edward Calabrese教授、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醫學院Vittorio Calabrese教授。

關鍵字:中醫藥,,劑量,,科學性,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