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瘤治療,仍任重而道遠
複旦大學附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也是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談起目前我國的腦膠質瘤治療,周教授介紹了目前的幾個熱點問題,同時也對今後腦膠質瘤診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目前,手術仍然是腦膠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另外,放療和化療也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應引起注意的是,須在腦膠質瘤診斷明確後再進行放療和化療。盡管腦膠質瘤的診斷主要依賴磁共振成像(MRI),但有時也不可避免會有誤診的情況,如局灶性腦炎、脫髓鞘病變等疾病。因此,明確的病理診斷必不可少。
對於那些腫瘤位於腦幹的患者,手術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可以考慮進行活檢。不過,隨著影像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磁共振波譜分析(MRS)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這些敏感的無創檢測方法,可早期檢測病變,使患者免於活檢。
此外,腦膠質瘤的治療應該綜合衡量現有的治療手段。例如,對於比較大的腫瘤,如果不進行手術而給予放療,可能弊大於利。原則上,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應該盡量切除腫瘤,手術後再給予放療或化療。近年來,放療和化療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放療技術對病變局部治療的精確度越來越高,而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越來越小。在化療方麵,以替莫唑胺膠囊(蒂清)為代表的化療藥物,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很少引起其他類型的化療帶來的脫發和骨髓抑製等副作用。放療和化療的同時應用也已經成為目前腦膠質瘤治療的方向,但因為放療可能造成局部壞死,使藥物無法發揮作用,如果替莫唑胺可像卡氮芥(BCNU)一樣,探索手術中的局部應用,那麼將為患者帶來更多益處。
雖然綜合治療改善了腦膠質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但腦膠質瘤仍無法治愈,我們能做到的僅是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的生命。腦膠質瘤治療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在差異中尋找更佳治療策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腦膠質瘤中心江濤教授和美國塔夫茨大學新英格蘭醫學中心朱繼光教授,在腦膠質瘤的治療方麵均頗有建樹,對該領域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並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采訪中,兩位專家從東西方的不同角度對腦膠質瘤治療現狀進行了介紹。
江濤教授介紹,由於種族遺傳學上的差異,東、西方人群在對抗腫瘤藥物的耐受性和腫瘤的敏感性方麵存在較大的差異。他說,經過對2006-2008年1000例左右腦膠質瘤患者進行總結發現,我國的低級別腦膠質瘤患者較多。對於藥物治療,歐美一些大型Ⅱ期、Ⅲ期臨床研究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臨床實踐告訴我們,這些藥物在我國患者中的應用有所不同。以替莫唑胺為例,其與放療聯用時的放射性腦壞死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一。對此,我們有必要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調整放療或化療劑量以滿足我國患者的治療需求。西方研究的結論和研究者的經驗給我們以啟發和幫助,但我國神經外科醫生應該意識到,我們有必要開展自己的研究,探討更適合我國腦膠質瘤患者的綜合治療策略。江教授透露,目前國內腦膠質瘤專家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準備將專家的多方意見形成共識,給我國神經外科醫生的臨床工作以指導。而且,近年來,如何在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經係統功能,提高腦膠質瘤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如何認識腦膠質瘤以及如何認識不同個體對腦膠質瘤的反應,建立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個體化綜合治療規範,任務依然很艱巨。
朱繼光教授作為美國華人腦膠質瘤治療專家,肯定了近年來像江教授這樣,為我國腦膠質瘤治療進步作出努力的國內專家的工作。我國的腦膠質瘤治療雖然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規範化多學科綜合治療的不斷深入,已逐漸與美國接軌。今後,可以考慮借助於現有臨床研究數據,針對我國患者和亞裔人種開展相關大型臨床研究,探索符合我國腦膠質瘤患者特點的有中國特色的個體化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