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身體器官在高溫下最危險?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19-08-23

        2019年6月,歐洲大部分地區遭遇了早期熱浪,法國的氣溫達到了創紀錄的46攝氏度(115華氏度)。

        熱浪的特點是在幾天幾夜持續高溫。它們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感到過熱和疲勞。當熱浪來襲時,許多政府會啟動一項"熱行動計劃",建議受影響的人多喝水,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涼爽。如果不這樣做,就有中暑的風險,而中暑有可能危及生命。

        但是,人體究竟是如何應對如此極端的溫度的呢?為什麼高溫如此危險呢?哪些器官受到影響,什麼時候情況會變得更糟?

        保持涼爽

        人體的核心溫度通常在36到38攝氏度之間波動(97到99華氏度)。在這個溫度範圍內,生化反應可以正常進行,這對細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人類的身體也能很好地應對各種可能威脅其核心溫度的環境條件。

        當核心溫度偏離正常範圍時,身體就會啟動生理反應,使溫度恢複正常。這種溫度調節反應相當於你家的恒溫器;一旦內部溫度偏離理想溫度,加熱或冷卻係統就會被激活,回到理想溫度。

        在人體中,這個恒溫器位於我們大腦的底部,一個叫做下丘腦的區域。位於我們皮膚、肌肉和其他器官的溫度傳感器提供的信息被分析,必要時,啟動生理反應。

        對溫度升高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反應是通過我們身體的皮膚和四肢,如手和腳散熱。我們開始產生汗液,汗液會在皮膚上蒸發,在這個過程中散熱。

        這個係統在冷卻身體方麵非常有效,但在極端高溫的情況下,每小時可能需要多達2升水。身體會盡可能地調整自己的水分儲備,但為了維持體溫調節,我們必須補充身體的蓄水池。如果不這樣做,就有可能耗盡水分,從而失去出汗和降溫的能力,導致器官過熱。通過飲用水,我們還需要攝入電解質和鹽,以維持正常的血液酸度,這對細胞的功能至關重要。

        從大腦到腎髒

        為了理解什麼地方可能出錯,讓我們看看溫度調節反應如何影響多個器官的功能,以及每個器官如何對極端高溫做出反應。

        首先是心血管係統。對於我們來說,為了流汗和降溫,血液從身體的中心器官流向身體的外圍--毫無疑問,你會注意到身體過熱的人經常會臉紅。通過汗液流失的水分和血液流動的重新分布會導致中央器官的血壓下降。為了保持血液流向重要器官,心髒試圖通過提高心率來進行補償。

        然而,如果血流重新分布伴隨著過多的水分流失,血壓將危險地下降,並導致昏厥,這是中暑的一個重要跡象。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不加以治療,它可能導致心力衰竭。

        另一個遭受溫度壓力的重要器官是大腦。溫度升高會幹擾神經細胞之間的通訊,因為高溫會影響DNA和蛋白質結構以及細胞膜的完整性。脫水還會導致電解質失衡,從而破壞神經肌肉細胞之間的通訊。過熱持續的時間越長,後果可能就越嚴重。認知通路可以被解除管製,並引發情緒變化,如焦慮、頭痛和判斷力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降溫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呼吸係統。身體增加呼吸頻率,冷卻流向和流出大腦的血液。流動的空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自然的空調係統。然而,一個不利的影響是,由於碳酸氫鹽和二氧化碳壓力的降低,血液pH值升高,這可能危及其他器官的細胞功能。

        小腸是另一個主要的器官係統,由於血液向外周的再分布而導致較少的血液到達小腸。這會妨礙小腸的正常功能,在極端情況下可導致惡心和嘔吐。

        最後,水分和鹽分的流失也會引起尿路的反應。在來自大腦的一種特殊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影響下,刺激水和鹽的再吸收來抵消心血管係統的血壓下降。結果,我們的腎髒產生的尿液更少,但濃度更高,顏色更黃,我們上廁所的次數也更少。長時間的高溫和脫水會導致腎髒組織損傷。

        傾聽你的身體

        人們現在可以理解,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喝水、攝取鹽分和電解質、遠離酷熱是絕對必要的。不聽身體指揮、不喝水、忽視衛生部門在炎熱天氣給出的建議的人,會把身體推向人體生理極限。他們可能會疲勞或中暑,這可能會有潛在的致命後果。

        特別危險的是老年人和心血管係統已經承受過大壓力的心髒病患者。此外,老年人可能不太意識到熱的危險,因為他們的身體熱傳感器的功能不如年輕人。嬰幼兒依賴他們的父母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他們。

        在熱浪中,最好的建議就是做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

        多喝水,同時限製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入,這對身體有脫水作用。

        遠離陽光,尋找涼爽的地方,聽從衛生部門的建議。

        幫助那些在炎熱環境中特別脆弱的人,特別是嬰兒和老人。

關鍵字:器官,高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