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輸血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尤其血液科、腫瘤科和手術科室,臨床用血需求很大;但是,輸血在帶來近期獲益的同時,也存在很大風險。您是否了解,血液的檢測和儲存會對輸血治療產生哪些影響?從患者接受異體輸血的一刻始至以後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內,有哪些與輸血有關的臨床狀況,可能需要臨床醫生甄別、處理?醫學論壇網特別製作輸血研究專題,以饗讀者。

中法輸血紅細胞血型檢測的比較

 根據美國FDA報道,在2005~2009年間因輸血反應導致的死亡病例中,26%是由溶血性的輸血反應造成,位列第2,其中16%是由於非ABO血型係統,10%是ABO血型係統。英國嚴重輸血反應報告係統(SHOT)在2009年也有類似的報告。但是,法國的血液監控係統(Hemovigilance)在2009年報告的因血型係統造成的輸血反應隻占所有輸血反應的5.4%,位列第5,並呈下降趨勢。法國免疫血液學檢測體係的管理和持續改進,為其控製血型係統相關的輸血反應起到了決定作用。
   
   法國的獻血者紅細胞血型檢測項目至少包括:ABO-RhD正反定型和RhDu鑒定、Rh-Kell表型鑒定、抗-A和抗-B IgG滴度測定以及其他具有臨床意義的血型檢測和抗體篩查。由於15%人群是RhD陰性,因此RhD抗原的定型在法國很重要,在實驗程序設計上總是與ABO一起定型。[詳細]

紅細胞的貯存損傷

 隨著無償獻血的全民普及、血液篩查的嚴格執行,輸血傳播疾病的幾率越來越小,但輸血相關非感染性嚴重危害(NISHOT)卻成為其主要並發症,其發生率遠遠超過輸血傳播疾病。NISHOT包括免疫介導(溶血性輸血反應等)和非免疫介導(膿毒血症輸血反應等)的並發症,本文將重點介紹紅細胞貯存損傷引起的輸血並發症(非免疫介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危重和創傷患者輸注貯存時間超過14天的血液後,其不良後果的發生率高於輸注貯存期短的血液。

    Q1:血液是否有有效期?

  有!血液的主要成分紅細胞在正常人體血液循環中的壽命是120天,當血液被采集離體後,其保存期約為21~42天(取決於所使用的保養液)。

[詳細]

輸血不良反應及其預防措施

 血液是不能工業化生產的特殊“藥品”,而輸血作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唯一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或迅速緩解嚴重病情的一種手段,並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輸血存在很大的風險,由輸血引起的不良反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輸血不良反應是指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後,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症狀或體征。輸血不良反應按免疫狀態可分為免疫反應和非免疫反應;按發生時間可分為急性輸血反應和慢性輸血反應;按紅細胞破壞情況可分為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非溶血性輸血反應。

  在輸血實踐中,首先應符合輸血指征和適應證,應在合適的時機、給合適的患者、輸注合適的血液品種。輸血過程中應力求做到無過錯,並在出現問題時積極妥善地進行處理。

[詳細]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