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從混沌中來

從鴻蒙初開到人類登場,從茹毛飲血到美味佳肴,經過了悠悠歲月,文明出現了,繼而,瘋狂(madness)或精神錯亂也伴隨著人類的曆史演進產生了。
在歐洲和南非考古時,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鑿開洞的顱骨(圖1)。於是,一些曆史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社會中擁有“法術”之人以石頭為工具,對那些出現異常行為的人施行了“鑽顱術”(trephination),以便讓“邪惡的精靈”離開其軀殼,從而達到治療精神錯亂的目的。
一門相應學科——精神醫學的誕生、發展與壯大離不開西方文明的發展軌跡,下麵,讓我們遊弋於曆史的長河,從歐洲文明的源頭——湛藍色的愛琴海說起。[詳細]

第一卷(公元前1200年~公元5世紀)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精神醫學的誕生

  相傳,希臘神話中的尼俄柏是底比斯王安菲翁的妻子,因生有七子七女而十分驕傲,並由此傲慢地嘲笑太陽神阿波羅的母親女神勒托隻生下一兒一女,還阻止底比斯人向勒托奉獻祭品。女神勒托故此大怒,命令兒子阿波羅用箭射死尼俄柏的七個兒子,女兒阿耳忒彌斯射死她的七個女兒。因此,尼俄柏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痛苦、悲傷和憂鬱的象征。
      有人說,當東方的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及古中國文明興起、輝煌的時候,古希臘才剛剛從黑暗中睜開眼睛。[詳細]

第二卷(公元5世紀~公元15世紀)

中世紀:巫術之錘
     在這個時期,精神醫學以及“瘋狂”的人們滯留於漫漫的黑夜裏,沒有了光。
     公元476年,顯赫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在內困外擾下滅亡了。歐洲社會從此進入了神權統治的黑暗時代。精神錯亂者被再次視為魔鬼附體而遭受到殘酷的迫害。
     荷蘭畫家希羅尼穆斯·博斯的一幅名叫《愚人治療》油畫非常著名,再現了中世紀人們對待精神錯亂者的真實情境:一名頭戴“智慧漏鬥”的外科醫生采取開顱的方式,把患者體內“邪惡的精靈”釋放出去(圖4),患者旁邊還佇立著修道士與修女。 [詳細]

第三卷(公元14世紀~公元17世紀)

      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湧現
    公元14世紀伊始,隨著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人文領域一大批人文主義巨子的出現,中世紀“伴著沉重的打擊和黯淡的悲傷結束了”(艾略特)。
    人文主義(humanism)顯然與人文學者、人文學科密切相連,他倡導對人文學科包括語法學、修辭學、詩學、曆史學和道德哲學的研習。
     意大利的“詩聖”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竭力倡導閱讀古典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著作,由此拉開了文藝複興時期的序幕,並橫跨整個歐洲。這場文化運動凸顯人性地位,反對神權統治,讚賞個人主義和世俗價值,湧現出像達·芬奇那樣震古鑠今的巨人。[詳細]

第四卷(公元17世紀~公元19世紀)

  近代與現代:現代精神醫學的建立

  法國醫生比奈打開精神錯亂者身上的枷鎖,拉開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序幕,但人類文明的演進並非線性發展,理性的進步讓瘋狂或非理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如果說,17世紀以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德國科學家開普勒、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和英國科學家牛頓等歐洲眾多學者為代表,開啟了理性與科學的時代,標誌著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那麼,18、19世紀則分別是思想啟蒙和建立思想體係的時代。與之相伴隨的,現代精神醫學誕生了。
[詳細]

第五卷(公元20世紀)

  現代:現代精神醫學的發展

  從20世紀之初到中葉,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鋰鹽和氯丙嗪的發現,再到“非住院運動”的開展,精神醫學的發展開始進入“加速期”,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狀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進入20世紀後,精神醫學開始蓬勃發展。世紀之初,弗洛伊德將人類的夢境、潛意識等心理活動引向了非醫學、神話和性,成為了泛性主義的代表。而精神病患者比爾斯則在眾多學者的支持下,於1908年在美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精神衛生組織,以捍衛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
[詳細]

第六卷(公元21世紀)

  當代:走向後現代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並未使精神障礙的病因得到明確

  盡管20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卻依舊擺脫不了對生存或存在的威脅;盡管20世紀的精神醫學在分子遺傳學、神經影像學和精神藥理學方麵有了快速發展,但精神障礙病因的探索仍處於“黑箱”階段。

  穿越曆史,不知不覺來到了後現代主義。它並非時間上的概念,而是一種文化思潮與思維方式;是一次超越。

  後現代主義發軔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崛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其在哲學上否認一元論[詳細]

尾聲:到混沌中去

  也許,遠古的人類來自於混沌,經過漫漫長路、悠悠歲月,又回歸於另一種混沌。其間卻充滿探索與發現、充滿奮鬥與抗爭、充滿愛與恨。精神醫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僅隸屬於臨床醫學,亦與哲學、藝術乃至政治與人權等人文領域緊密相關。因此,精神衛生工作者們應時刻謹記於心的是:科學與人文缺一不可,或者說,應擁有科學的頭腦與慈悲為懷的心。
[詳細]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