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全球每年約發生300萬例心髒性猝死(SCD)事件,我國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SCD發生率為41.84例/10萬人,約占總死亡的9.5%,
若以13億人口推算,猝死總人數約54.4萬/年。

有研究顯示,心電圖記錄表明約90%的SCD發生前出現了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顫及室速演變為室顫)。在這些心電圖中,能否尋找到猝死
即將發生的“蛛絲馬跡”?當室速發生時,如何正確救治以避免室顫甚至猝死的發生?對於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置
入,不適當放電會影響其正常工作,又當如何預防?本期《循環周刊》特邀多位專家深入討論如何識別SCD預警信號,正確防治,全力攔截這個
靜默的“殺手”!


更多>> 病例解析

心髒性猝死來襲,如何按“圖”索“跡”(1)快速型房顫伴雙旁道交替性下傳猝死
錄自一例快速型房顫伴雙旁道交替性下傳的青年患者,診斷後予以同步電擊複律。主管醫生囑患者立即住院行旁道消融治療,但被拒絕,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療半月後猝死。..[詳細]
心髒性猝死來襲,如何按“圖”索“跡”(2)突發頑固性室顫除顫無效死亡
錄自1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因胸部不適3小時入院,吸氧後症狀好轉,主管醫生未予人工起搏,而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治療,3小時後患者突發頑固性室顫,除顫無效死亡,教訓十分深刻。..[詳細]
心髒性猝死來襲,如何按“圖”索“跡”(3)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心室停搏
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或三束支傳導阻滯 為猝死先兆表現。患者暈厥發作,心電圖顯示三束支完全阻滯導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與心室停搏(底部心電圖)。..[詳細]
心髒性猝死來襲,如何按“圖”索“跡”(4)初發勞累型心絞痛室顫電擊複律
此心電圖錄自一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髒病患者,因感冒後急性發作被收入呼吸科,突發室顫,經電擊後複律。超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為高大T波。..[詳細]
心髒性猝死來襲,如何按“圖”索“跡”(5)突發室速/室顫死亡
本圖錄自一例慢性高血壓患者,因晨起胸部不適就診,血壓92/72mmHg。接診醫生囑患者去心電圖室檢查(需步行15分鍾),患者在臥倒檢查時突發室速/室顫,搶救無效死亡。..[詳細]
更多>> 專家論壇

平息“室速風暴”,“攔截”心髒性猝死
“室速風暴”是指24小時內自發2次或以上的室性心動過速(室速)或心室顫動(室顫)、並引起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須緊急治療的臨床征候群。因室速或室顫而引發的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頻繁放電稱被為“電..[詳細]
誰是預示心髒性猝死的“暗湧”?
2003 年,美國心髒病學會/歐洲心髒病學會(ACC/ESC)專家共識列出了HCM一級預防的5個主要危險因素,存在2個或以上危險因素的患者須接受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置入預防猝死。因HCM患者..[詳細]
預防心髒性猝死 解碼影響ICD正常工作的不適當放電
除積極治療冠心病等基礎心髒病外,近十幾年的臨床試驗充分證明,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是預防SCD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總死亡率和SCD發生率。..[詳細]
更多>> 相關進展
· 癲癇增加起搏器置入風險
· 專家建議盡早建立心律失常國家防治體係
· 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進展
· 心髒病基因檢測共識
· 心內科專家:重視風險評估、優化藥物治療
· 第15屆中國心律學大會專題
· 肥厚型心肌病者QT延長更多
· 心律失常治療理念的新轉變
· 回顧2010:心髒起搏治療振奮人心
· 遺傳性心髒猝死
· 心髒停搏後綜合征臨床進展
· 右心及其體係
·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
· 急性心梗新定義帶來的問題與思考
· 【視頻】SCD的危險分層和預防
· 暈厥後,哪些人猝死風險高?
· 遺傳性心律失常
· 2011HRS年會:關注心律學熱點話題
· 2011HRS:感受來自舊金山的律動
· 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新機製
· 青少年心電圖篩查似可減少心髒猝死
· 新型皮下植入式複律除顫器效果理想
· [ACC會後]ICD:研究進展及爭議
· [ACC會後]心力衰竭熱點話題解讀
· 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
· [視頻]促進心髒猝死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 [視頻]日本的一級預防:現狀與未來展望
· [視頻]室顫可以消融嗎
· [視頻]室性心動過速的心外膜及基質消融技術
· [視頻]亞洲心髒猝死的預防和治療挑戰
· [視頻]DFT 測試和ICD隨訪
· [視頻]室性心動過速的機製及心髒猝死的病理生理
· [視頻]室速治療:誰真正需要ICD?
· [視頻]院外心髒驟停概述
· 慢性腎病冠心病:發病機製及治療進展
· 重視院內獲得性尖端扭轉型室速的防治
· 心髒驟停後綜合征的優化治療
· LQT2女性絕經後心髒事件危險升高
· 【視頻】CRT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健康生活模式可降低女性心髒猝死風險
· 歐洲出台共識 防猝死、保安全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