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肝衰竭在臨床上常見、病死率極高,各國學者不斷探索研究,旨在標準化和規範化肝衰竭的診斷和治療,先後出台了多部“肝衰竭診療指南”。我國的2012版《肝衰竭診療指南》https://www.cmt.com.cn/detail/127727.html(以下簡稱“指南”)是在2006版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肝衰竭診斷和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采納大量的循證醫學資料,由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和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後製訂。該指南既適合我國的肝衰竭臨床診治需要,又與國際接軌,對指導臨床醫生進行肝衰竭的診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本文結合相關病例對新版指南進行解讀,以期使臨床醫生了解肝衰竭的最新診療進展,對肝衰竭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進行肝衰竭的診治。

更多>>   專家解讀

2012版與2006版肝衰竭診療指南比較

肝衰竭的定義 仍然強調肝衰竭這一病理過程是在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對肝衰竭分類一致 兩版指南都分為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其定義在細節方麵更加清晰。 
  肝衰竭的診斷 新版指南引入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與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同時作為出血傾向的量化指標。
  肝衰竭的分期 在新版指南中,肝衰竭仍分為早、中、晚期,晚期肝衰竭的定義有所變化。此外,新版指南中引入了肝衰竭前期的定義。
  治療效果評估 肝衰竭的療效判斷和預後評估是在2006版指南基礎上新增加的內容。
  治療方法 與2006版指南比較,新版指南中的治療反映了近6年來國內外肝衰竭治療的研究進展,增加了很多新思想,內容更加完整,所有推薦的治療都遵循循證醫學依據。
  新版指南強調,在肝衰竭患者診斷明確後,應對其進行病情評估,收入重症監護病房進行監護治療。[詳細]

肝衰竭的定義,肝功能是強調重點

肝衰竭的定義強調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肝髒功能嚴重障礙,使肝髒的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轉化等功能失代償,出現凝血機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症候群。
  在肝衰竭的病理過程中,肝功能仍然是指南突出和強調的重點,對臨床醫生評估肝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肝衰竭的病因,國內國外有所不同

新版指南中詳細列舉了肝衰竭的常見和罕見病因,並且比較了國內外肝衰竭病因的差異。
  在我國,病毒性肝炎仍然是導致肝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在國外,以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導致的急性、亞急性肝衰竭較為多見。[詳細]

肝衰竭的分類,強調疾病的發展過程

急性與亞急性肝衰竭都強調無基礎肝病史,有無肝病史一直是我國與國外在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定義中的區別。
  新版指南明確強調在急性、亞急性肝衰竭診斷中無慢性肝病史,即以往有HBV攜帶者此次發生肝衰竭,則不能稱為急性肝衰竭或亞急性肝衰竭,說明我國在肝衰竭診斷中強調疾病整個發展過程,國外更看重本次疾病發作的影響。[詳細]

肝衰竭的發病機製和流行病學

指南指出,肝衰竭發病和宿主、病毒、代謝及毒素有關。我國以HBV感染較多,免疫抑製劑是HBV再激活的強誘導因素;任一HBV血清學標誌物陽性感染者均可發生肝衰竭;HBV感染為直接致病機製,大量病毒複製導致肝細胞營養耗竭;免疫麻痹(與免疫耐受完全不同)是損傷前提;應以預防為主,放寬了核苷(酸)類似物(NA)的適應證(HBV血清學標誌物陽性即可)。
  HBV相關肝衰竭病情嚴重、並發症多、治療困難、病死率高。在發病人群中,以男性居多,女性較少;年齡則以青壯年為主,且呈上升趨勢。[詳細]

肝衰竭的診斷,指南與臨床緊密結合

指南將INR與PTA均作為出血傾向的量化指標。INR是凝血功能檢測中的項目,無須經過換算,在臨床上更具有實用性,該指標的納入突出了新版指南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
  在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的診斷中,指南對其臨床症候群進行了詳細解釋。慢性肝衰竭的臨床表現內容不變,但其順序發生了變化,突出強調了肝衰竭病理過程中肝髒功能的減退和失代償,說明我國的臨床工作比較看重肝髒功能。[詳細]

肝衰竭的病理

急性、亞急性肝衰竭主要表現為肝壞死;對於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肝壞死與肝硬化同時存在;而慢性肝衰竭主要表現為肝硬化。
  因為病理表現的不同,從而導致了臨床表現的差異。例如,以肝壞死為主要病理表現的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黃疸和肝性腦病;而以肝硬化為主要病理表現的慢性肝衰竭,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門脈高壓如腹水、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肝性腦病等。[詳細]

肝衰竭前期定義的引入

新版指南仍將肝衰竭分為早、中、晚期。其中,晚期肝衰竭的定義與2006版指南比較有所變化,將有嚴重出血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PTA≤40%作為必須條件,肝性腦病由舊版的3度改為2度,突出強調了凝血功能在肝髒功能評定中的價值。
  此外,新版指南中引入了肝衰竭前期的定義,具體如下:① 極度乏力,並有明顯厭食、嘔吐和腹脹等嚴重消化道症狀;② 黃疸升高(51 μmol/L≤血清總膽紅素≤171 μmol/L)且每日上升≥17.1 μmol/L;③ 有出血傾向,40%<PTA≤50%。
  因肝衰竭治療困難,病死率高,故要求臨床醫生對肝衰竭前期的患者要予以足夠重視,積極處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詳細]

肝衰竭的療效判斷和預後評估

肝衰竭的療效判斷和預後評估是在2006版指南的基礎上新增加的內容。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了解治療效果和預後情況,臨床醫生可以參照療效評定指標對自己的治療進行評估,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雖然目前尚無統一指標對肝衰竭的療效進行評估,但指南推薦了幾種有一定價值的評估指標。
  臨床醫生在肝衰竭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為肝衰竭治療療效及預後提供循證醫學依據,並且尋找更加靈敏和科學的療效評估指標。[詳細]

病因治療

  導致肝衰竭的病因多種多樣,臨床醫生應積極尋找肝衰竭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HBV DNA陽性的肝衰竭患者,在肝衰竭的早、中期開始抗病毒治療,療效相對較好。晚期肝衰竭患者因殘存肝細胞過少、肝髒再生能力嚴重受損,抗病毒治療似難以改善肝衰竭的預後。
  抗病毒藥物應選擇降低病毒載量速度較快的核苷(酸)類藥物。研究表明,拉米夫定、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均可以降低HBV DNA水平及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對於甲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目前尚未證明病毒特異性治療有效。
  對確定或疑似皰疹病毒或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導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應使用阿昔洛韋(5~10 mg/kg,每8小時靜脈注射)治療,並且可考慮進行肝移植。
  對於藥物性肝衰竭患者,臨床醫生應詳細詢問可能導致肝衰竭的用藥史,N-乙酰半胱氨酸(NAC)仍然是藥物性肝衰竭病因治療的首選藥物,人工肝吸附治療也被用於藥物性肝衰竭。
  對於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HELLP)綜合征導致的肝衰竭,指南建議立即終止妊娠;若終止妊娠後病情繼續進展,需要考慮人工肝和肝移植治療。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在肝衰竭治療中的應用仍缺乏統一的確定意見,建議在肝衰竭前期或早期使用;若病情發展迅速且無嚴重感染、出血等並發症者,可酌情短期使用(潑尼鬆,40~60 mg/d)。[詳細]

防治並發症

肝衰竭的並發症有腦水腫、肝性腦病、感染、低鈉血症及頑固性腹水、急性腎損傷及肝腎綜合征、出血、肝肺綜合征。一旦出現並發症,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將明顯增加,因此,適當處理並發症尤其重要。
  在並發症處理方麵,新版指南有較多新觀點:對於腦水腫的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不推薦用於控製顱內高壓;低溫療法適用於急性肝衰竭患者。對Ⅲ度以上肝性腦病患者建議氣管插管;對抽搐患者可酌情使用半衰期短的苯妥英鈉或苯二氮卓類鎮靜藥物,不推薦預防用藥。
  推薦對感染患者常規進行血液和體液的病原學檢測,不推薦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詳細]

人工肝支持治療等治療方法

指南指出,人工肝支持治療是肝衰竭的有效治療方法。伴隨著人工肝的研究進展,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都較前提高,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學者創建的個體化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係統,針對不同病因、不同病情、不同分期的肝衰竭患者采用個體化聯合的人工肝係統,稱為李氏人工肝係統(Li-ALS),療效較好,適合國內的國情,尤其值得推薦臨床應用。
  生物型/混合型人工肝在國內外尚處於臨床試驗的階段,部分係統完成了Ⅱ/Ⅲ期臨床試驗,證明其對部分肝衰竭患者有效。[詳細]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

肝衰竭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髒損害,導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出現以凝血功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在我國,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這也是我國最常見的肝髒疾病死亡原因;其次是藥物及肝毒性物質。[詳細]
更多>>   相關鏈接
· 2012乙肝領域大事件回放
· 《中國醫學論壇報·消化肝病周刊》就2012乙肝研究熱點5問侯金林教授
· 核苷和核苷酸類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藥性應引起警惕
· 解熱鎮痛藥物引發肝損傷機製被揭示
·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
· 慢加急性肝衰竭與慢性肝衰竭臨床特征對比性分析
· “小感冒”卻致18歲男生多髒器功能衰竭
· 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預後的影響因素
· 持續病毒學應答或增慢性丙肝患者存活率
· 清熱化瘀中藥對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響
· 全椎病灶切除治療治療頸胸腰椎腫瘤
· STAT3在肝衰竭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肝前體細胞增殖的關係
· 青海地區藥物性肝病60例臨床分析
· Urotensin Ⅱ在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組織中的表達及損傷作用
· 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對急性肝衰竭HMGB1的影響
· 持續病毒學應答與某些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有關
· 肝衰竭患者血漿對HepG2細胞增殖的抑製及表皮生長因子的調控作用
· 134例HEV相關肝衰竭患者臨床特點分析
· 喹諾酮能否預防肝硬化患者的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BP)?
· 乙肝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eAg與HBV DNA載量和終末期肝病模型分值關係的分析
· 終末期肝病模型動態評分評估HBV相關肝衰竭預後的價值
· 患者自服土三七粉致肝靜脈閉塞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 八成民眾對丙肝認知不清
· 急性亞急性肝衰竭臨床研究進展
· 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誘發嚴重肝損害1例
· 感染領域不可或缺的話題——肝病診治
· 丹參多酚酸鹽對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早期治療作用研究
· 竇曉光:慢性丙肝和乙肝的免疫控製治療
· 酒精性肝病與非酒精性脂肪肝診療對比
· 肝衰竭發病機理研究結果對製定防治策略的啟示
· 戊型肝炎
· 中藥也有副作用 亂吃可能肝衰竭
· 代謝組學在肝髒疾病的應用進展
· 英就“三父母試管嬰兒”征求民意
· 慢性複發型肝性腦病1例
· 第七屆酒精性肝病國際研討會報道
· 基因檢測可預測腫瘤患者生死
· 不同類型肝病患者凝血因子變化規律及其與凝血狀態的關係
· 如何與患肝炎的朋友相處
· 終末期肝病專題
· 第63屆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年會專題
· 膽道疾病微創外科治療專題
· AASLD病毒性肝炎研究進展專題
· 解讀腸道微生態與肝髒疾病

小結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在對比新版與2006版指南基礎上,對2012版《肝衰竭診療指南》進行解讀,從肝衰竭定義、診斷、治療方麵的內容進行了闡述。當前肝衰竭的診斷和治療還有很多難點,希望廣大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專題鏈接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