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慢性腎衰M蛋白血症(上)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內科 楊華夏 血液內科 王書傑 莊俊玲 風濕免疫科 張文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2-21

Step 1 主訴及現病史

  患者女性,59歲。因“骨痛7年餘,發現腎功能不全5年餘”入院。

  自2002年起,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季肋部疼痛,後逐漸進展為腰骶部疼痛,就診於外院骨科,查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未見明顯異常,間斷對症止痛治療。

  2004年起,患者出現尿中泡沫增多,無顏麵浮腫、尿量減少、夜尿增多及高血壓等,外院檢查發現血肌酐升高(自述約200 μmol/L),考慮“慢性腎功能不全”,予複方α-酮酸和金水寶等對症治療。

  2005年起,患者骨痛症狀加重,部位累及四肢、後腰和季肋部,乏力明顯,不能行走,於外院查血沉(ESR)為50~90 mm/h↑,考慮“風濕性多肌痛?繼發性骨質疏鬆可能性大”,予小劑量激素治療近兩年(潑尼鬆5 mg qd×1年→潑尼鬆2.5 mg qd×1年)及阿侖膦酸鈉對症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

  患者為中年女性,以全身骨痛起病,骨質疏鬆明確,給予二膦酸鹽治療效果不佳。之後發現腎功能不全,按照慢性腎功能不全進行非透析治療。

  這一階段的問題是,骨痛和腎功能不全之間是否有相關性。是單純絕經後骨質疏鬆合並慢性腎病還是用一元論解釋?腎性骨病可以表現為骨質疏鬆,但不好解釋患者的骨痛在先。

  接下來須行進一步檢查,包括尿液、腎功能以及電解質尤其是鈣磷代謝等以明確診斷 。

Step 2 本次入院前情況

  2009年7月,患者因骨痛加重伴食欲下降,就診於我院內分泌科。

  胸腰椎X線平片提示“骨軟化症”。尿常規:紅細胞(RBC)25 cells/μl,蛋白(PRO)0.75 g/L。血氣分析(自然):PH 7.22,PaO2 87.5 mmHg,PCO2 30.6 mmHg,HCO3- 12 mmol/L,堿剩餘(BE) -14.30 mmol/L。血免疫固定電泳:M蛋白為λ輕鏈型。

  予碳酸氫鈉糾酸、補充維生素D3及碳酸鈣對症治療,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MM)”,收入血液科病房。

  起病以來,患者身高縮短12 cm(156 cm→144 cm),體重下降約10 kg。病程中有口幹,進食不需水送服。無眼幹、口腔潰瘍、皮疹、關節痛及雷諾現象等。

  既往史 1988年因黃體破裂行“左側卵巢切除術”。1993年因淋巴水腫行“左下肢淋巴改道術”,術後病情有反複。

  個人史、月經婚育史及家族史 無特殊。

  入院查體 生命體征平穩, 神誌清楚,輪椅入室,查體合作,貧血貌,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甲狀腺Ⅰ度大,表麵略不平,未及結節和震顫。心肺腹部查體未見異常,左下肢橡皮樣水腫,右下肢散在淤斑。

  患者輾轉於內分泌科和腎內科,意外發現M蛋白血症,懷疑“多發性骨髓瘤(MM)”。

  在MM患者中,80%有骨痛,腎髒受累也十分常見,誤診率有報道高達60%。那麼,此患者是否又是一個被誤診的MM病例呢?

  Step 3 完善MM相關檢查

  入院後,針對M蛋白進行了如下檢查:血免疫球蛋白(Ig)G 9.52 g/L,IgA 1.40 g/L,Ig M 17.50 g/L↑;血輕鏈:κ 1790 mg/dl↑,λ 732 mg/dl↑;24 h尿輕鏈定量κ 2.376 g↑,λ 2.322 g↑。

  頭顱X線平片:未見明顯異常。

  全身骨顯像:雙肩、雙肘關節、雙肩胛骨、雙側肋骨、雙股骨上段、雙脛骨上段、左跗骨區可見多發異常放射性增高區,餘骨骼大致正常。左下肢軟組織內見放射性彌漫性分布,考慮與淋巴水腫有關。

  骨髓塗片:增生尚可,M:E=4.06:1,粒係、紅係、淋巴、單核細胞比例形態正常。巨核細胞3個,血小板少見。

  血常規:白細胞(WBC)5.3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75.1%,血紅蛋白(HGB)82 g/L↓,平均紅細胞體積(MCV)91.7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32 g/L,血小板(PLT)87×109/L↓,外周血塗片白細胞分類大致正常。

  在鑒別診斷方麵,M蛋白血症可分為三類:① 漿細胞病,包括MM、澱粉樣變性、巨球蛋白血症、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症(MGUS)、POEMS綜合征等;② B淋巴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如B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淋巴瘤,惡變的B 淋巴細胞可分泌出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③ 繼發性M蛋白血症,如結締組織病、腎髒疾病和一些良惡性腫瘤,亦可繼發單克隆漿細胞的增生。

  本患者除M蛋白血症外,還有貧血、骨病及腎功能不全,符合多項症狀性骨髓瘤CRAB(高鈣血症、腎病/反複感染、貧血、骨病)的臨床特點,考慮MM可能性大。

  但經仔細分析,MM診斷並不能成立,原因如下:① 患者不僅有血尿輕鏈λ升高,還同時有輕鏈κ升高,不符合MM單克隆M蛋白升高,其他球蛋白降低的特點;② 骨髓中未見異常漿細胞;③ 目前,MM仍為不可治愈疾病,經常規治療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6個月左右,而此患者病史已有7年,用MM無法解釋。另外,患者亦無白血病及淋巴瘤相應的臨床表現,如發熱、淋巴結腫大、白細胞總數和(或)分類異常等,故暫不考慮淋巴係統惡性增殖性疾病。

  因此,M蛋白的出現另有原因。此時關注的重點應回到較為突出的腎功能不全和骨質疏鬆上來。

Step 4 腎功能不全相關檢查

  尿常規顯示:比重(SG)1.015,pH 6.0,PRO 1 g/L,WBC 125 cells/μl,RBC 25 cells/μl,尿糖(+)。

  血生化顯示:血肌酐(Cr)396 μmol/L↑,尿素氮(BUN)11.83 mmol/L↑,尿酸(UA)139 μmol/L↓,鉀(K)3.7 mmol/L,血糖6.7 mmol/L。依據Cockcroft公式[Ccr=(140-年齡)×體重(kg)/85×Scr(mg/dl)(女性)],計算出肌酐清除率為10 ml/min。

  血氣分析(自然):PH 7.222,PaO2 89.4 mmHg,PaCO2 29.7 mmHg,HCO3- 11.8 mmol/L,BE -14.5 mmol/L。

  尿氨基酸:(+)。

  曾嚐試對患者進行腎髒活檢,以進一步明確腎髒病變的嚴重程度,但B超發現其雙腎縮小,皮質變薄,活檢風險太大,故未進行。

  依病變部位不同,腎衰原因可分為腎前性(各種原因造成的灌注不足)、腎性(包括腎小球性、腎小管性、間質性、血管性)和腎後性(各種原因造成的尿路梗阻所致)。本患者無灌注不足表現,亦無尿路梗阻證據,故考慮慢性腎功能不全為腎性因素所致。

  腎髒病變又可進一步定位於腎小球、腎小管間質和血管。腎小球性疾病患者易出現大量蛋白尿、血尿,異形紅細胞>80%,可能較早出現水腫及高血壓;腎小管間質疾病患者尿液檢查相對幹淨,但貧血相對較重,可出現小分子為主的輕微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低比重尿及代謝性酸中毒;腎髒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繼發性高血壓,腎血管B超和腎動脈造影可明確。

  本患者有糖尿、氨基酸尿、嚴重代謝性酸中毒、輕度蛋白尿、血尿及貧血,但無高血壓和水腫等表現,考慮其病變定位於腎小管間質,符合範科尼綜合征表現。範科尼綜合征即近端腎小管功能不全,表現為腎小管酸中毒,合並糖尿、氨基酸尿、磷酸鹽尿等。

  至此,患者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間質性腎炎、範科尼綜合征診斷明確。那麼,腎病能夠解釋骨病麼?下麵進一步分析患者骨病的特點。

Step 5 骨病相關檢查

  骨代謝指標顯示:血鈣(Ca)2.24 mmol/L,磷(P)0.48 mmol/L↓,堿性磷酸酶(ALP)989 U/L↑,甲狀旁腺素(PTH)91.1 pg/ml↑,1,25二羥基維生素D3[1,25(OH)2D3]13.76 pg/ml↓。

  胸腰椎X線片如下圖。

  人體內的鈣磷代謝涉及3種離子(鈣、磷、鎂)、3種激素[PTH、降鈣素(CT)、維生素D3]和3個器官(骨、腎、腸)。患者範科尼綜合征診斷明確,近端腎小管的功能障礙致使25(OH)D3向1,25(OH)2D3的轉化出現障礙,血中1,25(OH)2D3水平降低,新形成的骨基質不能正常鈣化;同時,患者存在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和骨鹽溶解,可共同導致骨軟化症。

  骨軟化症患者外周血1,25(OH)2D3降低、繼發性PTH升高,血Ca和P正常或降低,而骨形成的指標ALP升高。影像學特征性表現為長骨骨骺軟骨帶明顯增寬,呈毛刷狀、杯口狀改變。本患者鈣磷代謝指標及影像學特點均提示骨軟化症診斷明確,由慢性間質性腎炎、範科尼綜合征和代謝性酸中毒所繼發。

  那麼,患者的慢性間質性腎炎和範科尼綜合征又是如何引起的呢?分析病因包括原發性腎病和繼發於其他疾病[如MM、重金屬(鎘、鉛)中毒、結締組織病等]。如前所述,MM已除外,重金屬中毒沒有證據。因此,須除外其他繼發性疾病。

  在對患者的細致查體及入院常規檢查中我們還發現,患者的甲狀腺Ⅰ度增大且質地不均。膽管酶升高明顯,故分別行相應的進一步檢查。

[未完待續,接《骨痛慢性腎衰M蛋白血症》(下)]

關鍵字:骨痛,慢性腎衰,M蛋白血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