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特發性炎性肌病研究新進展

作者: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風濕免疫科 王國春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2-27

病因病理研究

疾病標誌物與發病機製

  美國學者雷德(Reed)等報告,在皮肌炎(DM)患者中,外周血Ⅰ型幹擾素(IFN)誘導的基因(IFIT1、G1P2、IRF7)和趨化因子(I-TAC、IP-10、MCP-1)的表達與疾病活動度呈顯著正相關,是判斷特發性炎性肌病IIM)活動的生物學指標。

  日本學者中島(Nakashima)研究發現,與抗CADM-140抗體陰性、合並急性/亞急性肺間質病變的IIM患者相比,抗體陽性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6和IL-10水平顯著較高,而IL-12和IL-22水平則顯著較低;但抗體水平與患者的生存率無直接相關性。另一日本學者桑名(Kuwanaz)亦報告,IIM患者的預後與肌病特異性抗體無相關性,而甲床周的皮膚潰瘍是預測DM預後的最佳指標。

  抗信號識別顆粒(SRP)抗體是IIM的特異性抗體之一,法國學者布洛克-凱拉特(Bloch-Queyrat)等報告,抗SRP抗體的滴度與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呈正相關;抗SRP抗體主要沉積於病變肌細胞的內質網,可直接導致肌細胞損傷和肌力急劇下降,提示了該抗體在IIM發病機製中的直接作用。

成人與兒童IIM患者病理表現存差異

  巴西學者晉加(Shinjo)等比較了未經治療的DM成人和兒童患者肌肉中浸潤的炎性細胞的差異,結果發現,CD4和CD8陽性T細胞在兩組患者間的浸潤情況無差異,但CD20+B細胞在成人DM中更常見,且主要位於肌內膜和血管周的肌束膜;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Ⅰ類分子在兒童患者中的表達更突出,MHC-Ⅱ類分子在成人患者中更明顯。但未發現上述差異與臨床表現有相關性。

臨床研究

他汀相關性肌病特點

  美國學者克裏斯托弗-斯泰恩(Christopher-Stine)報告,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群中,約5%可出現非特異性關節肌肉疼痛症狀,但血清CK水平正常;有CK水平升高>1500 IU/L者約達0.16%;在停用他汀類藥物後,大部分患者的症狀可緩解,並仍可再次應用他汀類藥物,但部分患者的肌肉症狀及CK水平將持續升高。

  他汀相關性肌病的發病機製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其可能與遺傳基因異常相關,如肉毒堿棕櫚酰轉移酶Ⅱ缺乏、肌腺苷酸脫氨酶缺乏症患者的發病風險明顯增高。

評定IIM疾病活動有標準

  在今年的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年會上,美國學者賴德(Rider)報告了由50位兒童和成人風濕科醫師及神經醫師共同製定的IIM疾病活動性評定標準(見表)。

  該標準中的評估內容包括醫師的總體評價、患者的總體評價、肌力、骨骼肌外受累情況、軀體功能評估[健康評估問卷(HAQ)評分]和血清肌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共6項。若為兒童患者,還應包括兒童健康問卷評估(CHQ)。

  針對上述各項,都設定了輕微、中度和明顯改善的標準。專家組認為,在上述7項中,至少須2~4項均有改善才可認為患者病情有改善,而明顯改善則須至少5項指標獲得改善。

激素聯用免疫抑製劑或不增加IIM療效

  在臨床上,激素和免疫抑製劑是治療IIM的首選藥物,但確切療效尚有爭議。

  英國學者戈登(Gordon)報告了一項為期1年的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研究,以觀察二線藥物甲氨蝶呤(MTX)和環孢素A(CsA)對IIM的療效。研究分為4組:激素+安慰劑、激素+MTX(15~25 mg/w)、激素+CsA[5mg/(kg·d)]和激素+MTX+CsA,所有入組患者均符合蘇博漢-彼得(Bohan&Peter)有關多發性肌炎(PM)/DM的診斷標準且處於疾病活動期。主要研究終點為治療12個月時肌力的改善情況,次要終點為軀體功能改善情況、30米步行時間以及血清CK和血沉(ESR)的變化。

  結果為,與治療前相比,4組患者經治療後的主要及次要終點指標均獲得顯著改善,但4組間療效無明顯不同。因此,對於IIM患者,在激素治療基礎上加用免疫抑製劑(MTX或CsA或兩者聯合)並不能增加臨床療效。

  但須注意的是,該研究的樣本量偏少,共入組患者58例,而完成研究者僅有33例。因此,該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

關鍵字:特發性炎性肌病,IIM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