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榮教授等研究發現,數字動脈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判斷係統性硬化症(SSc)患者手指微血管累及嚴重程度的一種頗有前景的方法。論文6月21日在線發表於《風濕病學》(Rheumatology)雜誌。
研究納入33例SSc患者(雷諾現象發生平均時間為3.4±2.8年)和7例健康對照,在3.0T磁共振機器上進行高分辨率3D-TOF序列掃描並進行血管重建[重複時間/回聲時間(TR/TE)=19/4.4 ms,翻轉角(FA)=15°,層厚=1 mm],掃描時間為8分22秒。兩名高年資磁共振醫師對成像效果、血管顯影數量和血管橫斷麵積進行測量和評價,並對各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評價MRA對SSc患者血管成像的價值,並對SSc患者的血管受累程度進行分級。
結果為,除大拇指外,檢測了每例患者四根手指兩側的共8支指動脈(圖A~E),SSc組的總血管顯示率為47.58%,第5支指動脈是最少受累的血管,總顯示率為70.97%。統計學分析顯示,第1支血管(P=0.058)和第3支血管(P=0.093)的動脈直徑在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SSc患者血管受累為1、2、3和4級者分別有3例、14例、9例和5例。
圖A 手部動脈走行圖,灰色線為掌淺弓及其分支,黑色線2.00 mm2為掌深弓及其分支,可見拇指主要由掌深弓供血,而其餘四根手指主要為掌淺弓供血;B 1~8分別代表從食指方向開始算起的4指手指兩側的8支指動脈血管;C 手指動脈截麵積測量:在近端指間關節層麵進行人工測量(C1),將待測圖像放大到最大以減小測量誤差C2);
D~E 33歲女性正常誌願者(D)和28歲SSc女性患者的MRA MIP 圖像(E),前者清晰顯示了8 支指動脈血管,邊界清晰銳利,後者僅顯示了3支血管,且血管未達遠端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