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伴疣狀心內膜炎病例解析

作者: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 劉栩 丁秋玲 賈園 栗占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髒中心 朱天剛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6-16

  病例簡介

  現病史 患者女性,44歲,發現血小板減少、脾大20餘年,乏力6個月。

  20餘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現低熱、血小板(PLT)減少,約40~50×109/L,查體示脾大; 6個月前,患者出現乏力、脫發,雙上肢散在網狀青斑,白細胞(WBC)、PLT減少;5個月前,因乏力、氣促行超聲心動圖(UCG)示二尖瓣脫垂並關閉不全(中-重度)、二尖瓣前葉腱索斷裂及贅生物不除外、三尖瓣反流(輕-中度)、左室增大;隨後,患者出現間斷言語不清和意識障礙,伴四肢抽搐及雙眼凝視,外院MRI示“腦梗死後癲癇”,就診於我院。

  

  體格檢查 血壓120/70 mmHg,一般情況差,四肢散在網狀青斑,二尖瓣聽診區聞及Ⅱ/6級收縮期雜音,局限不傳導。腹平,脾左側肋下約5 cm,質中,無觸痛,移動性濁音(-),雙下肢不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輔助檢查 WBC 3.15×109/L,PLT 59×109/L;多次血培養陰性;免疫球蛋白(Ig)G 17.5 g/L,IgM 0.564 g/L,補體C3 0.571 g/L ,C4 0.126 g/L;類風濕因子(-);組蛋白、抗核及抗核小體抗體均(+),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和抗雙鏈DNA抗體(-),抗心磷脂抗體(ACA)33.9 RU/ml,β2糖蛋I(β2GPI)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10.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43.2秒,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正常。

  UCG示二尖瓣前後葉贅生物形成;胸部CT示雙肺磨玻璃影;腎動脈超聲示雙腎動脈血流參數無明顯異常;腹部CT示肝右葉鈣化灶、脾增大、脾內低密度影,增強CT提示脾栓塞;動態心電圖(Holter)示竇性心律,平均心率53次/分。

  眼科會診 雙眼視網膜血管炎。

  診療經過 入院後,考慮診斷為SLE、繼發性APS、疣狀心內膜炎、PLT減少、視網膜血管炎、SLE肺炎可能性大、脾栓塞、陳舊性腦梗塞和繼發性癲癇。

  因多次血培養陰性,除外IE,考慮SLE所致疣狀心內膜炎。予甲潑尼龍(120 mg,qd)靜點3天減量(40 mg, qd),環磷酰胺400 mg/2W;同時予阿司匹林(100 mg,qd)及其他對症治療。

  治療後患者WBC正常,PLT穩定於50~75×109/L。5個月後,UCG示二尖瓣贅生物消失,遺留二尖瓣輕度損害伴關閉不全,PLT恢複正常。

  患者心內膜炎(贅生物)的性質是什麼?

  本患者有心髒雜音及明確的二尖瓣贅生物,首先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IE),但其表現與IE存在不符之處:

  (1) 患者幾無發熱,既往無心髒或瓣膜病史,發病前無拔牙或婦科檢查等侵入性檢查史及吸毒史,而IE 患者多存在風濕性心髒病等基礎心髒病,在侵入性操作後誘發,或為吸毒者反複靜脈注射引起IE,但多累及三尖瓣,與本患者不一致。(2) 患者多種自身抗體陽性,有脫發和網狀青斑等風濕病表現,伴隨多係統受累的活動性表現,符合係統性紅斑狼瘡(SLE)診斷,且患者ACA陽性,APTT延長,PLT減少,繼發性抗磷脂綜合征(APS)診斷成立。對於SLE繼發APS患者的心內膜炎,應重點考慮疣狀心內膜炎(Libman-Sacks病)。(3)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多次血培養陰性,IE患者血培養可能陰性,但多在應用抗生素後,故不應首先考慮IE。(4)患者腦梗死為多灶性,考慮栓子脫落致微栓塞可能性大,結合外院MRI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特點,IE所致轉移性膿腫可能性不大。

  因此,該患者的心髒瓣膜病變最終診斷為SLE所致疣狀心內膜炎。

  因UCG表現相似,疣狀心內膜炎與IE 易混淆,但因二者治療原則完全不同,故準確診斷非常關鍵。

  疣狀心內膜炎的發生率及臨床特征是什麼?

  1924年,利布曼(Libman)和薩克斯(Sacks)首先報告4例SLE患者存在無菌性疣狀心內膜贅生物,命名為Libman-Sacks心內膜炎。

  在SLE患者中發生率 2007年,揚尼斯·莫伊薩基斯(Ioannis Moyssakis)等檢查342例SLE患者,發現38例(約11%)存在心內膜炎或心內膜血栓;對213例初始無心內膜炎的患者隨訪4年,發現8例新發疣狀心內膜炎。這一結果遠高於疣狀心內膜炎的臨床診斷率,提示部分患者症狀隱匿,風濕科醫師須給予足夠關注。

  好發部位 SLE患者的心髒瓣膜損害常與APS合並存在,以二尖瓣最為常見(63%,後葉多發),其次為主動脈瓣(34%)及三尖瓣,也可累及腱索和乳頭肌,致瓣膜關閉不全或狹窄。病理分析顯示,病變主要累及內膜下結締組織,發生局灶性纖維蛋白變性、淋巴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及纖維變性,形成疣狀無菌性贅生物。

  治療及預後 若及時正確診斷,多數患者經足量激素治療後預後良好,無需激素衝擊治療。在前述研究中,在4年隨訪期內,38例存在心內膜病變患者中僅2例於術後死亡,其餘均獲臨床緩解。然而,患者若因延誤診斷而發生嚴重瓣膜功能損害或繼發IE等並發症,則死亡率顯著增加。

  並發症 早期疣狀心內膜炎症狀隱匿,極易誤診,而一旦出現並發症,則後果嚴重。本病主要並發症包括嚴重心髒瓣膜關閉不全、IE及栓子脫落致重要髒器栓塞事件(如本例為腦梗死及癲癇發作)等。

  如何提高此類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目前,國內報道的疣狀心內膜炎病例極少,可能與多數患者心髒瓣膜病變輕、臨床症狀易被忽視有關。然而,一旦發生並發症,多症狀凶險,預後不良。本病診斷主要依靠UCG和臨床表現,但多數SLE 合並瓣膜病變患者心髒症狀和體征不明顯,因此,應對其進行詳細的心血管係統查體及胸部X線、心電圖和UCG檢查,以及早發現,減少並發症發生。本患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將可能避免腦梗死及癲癇的發生。

  風濕病可累及全身各個係統,以多係統受累為首發表現的患者往往首診於非風濕專科,若未能想到風濕病診斷,則極有可能延誤診治。

  因此,在臨床上,不僅風濕病專科醫生須提高診斷意識,其他相關科室對風濕病亦不能忽視。在全國範圍內普及風濕病專業知識及規範化診治勢在必行。

  

關鍵字:SLE,疣狀心內膜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