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作者:佚名 來源:順義區醫院住院醫師聯合會 日期:17-12-12

        病 例 介 紹

        患者XXX,男,69歲,主因“雙足潰瘍伴四肢麻木、乏力3月”入院。

        患者入院3個月前出現雙足癢,伴足背皮疹,呈紅色斑片狀,壓之不褪色,伴皮膚腫脹,無水皰,3-4天後皮疹處出現破潰,並逐漸出現雙手指尖麻木。2月前至**醫院就診,給予營養神經治療,患者雙足潰瘍好轉,但仍有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穩,持物困難。患者發病以來食欲食量較差,近2月來減輕7.5公斤,二便正常。

        既往史:

        過敏性鼻炎病史,對頭孢、磺胺過敏史,否認毒物接觸史。吸煙40餘年,每日4-6兩白酒,否認吸煙史及其他不良嗜好。

        個人史、家族史:

        職業:退休職員;否認吸煙史;飲酒史40年,2兩白酒/天;家族史無特殊:否認類似病史,子女均體健。否認特殊物質接觸史。

        入院查體:

        BP:114/70mmHg。心肺腹查體無明顯異常。雙小腿、足背部、足底可見散在皮膚潰瘍、斑片狀紅色皮疹,表麵已結痂。神經係統主要陽性體征:雙上肢近端肌力5級,右上肢遠端肌力5-級,左上肢遠端4+級,雙下肢近端肌力5-級,蹠曲、背屈肌力3級,四肢肌張力減低,四肢腱反射消失,四肢末端呈長手套、襪套樣感覺障礙,雙側病理征陰性。

        外院檢查:

        血常規:WBC 11.17×10^9/L,RBC 3.70×10^12/L,血紅蛋白 97.0g/L,N 23.9%,L 19.7%,EOS 50.6%;ESR 80mm/1h。

        腫標:CA19-9 56.04U/ml,餘陰性。

        頸椎核磁:C3-7椎間盤略膨出,C2-7後縱韌帶增厚鈣化,C4-7黃韌帶肥厚,C3-7椎管狹窄。頸椎退行性變。

        腰椎核磁:腰椎退變伴失穩,L3椎體內類圓形異常信號影,考慮椎體血管瘤。L3-S1椎間盤膨出。

        入院後檢查:

        血常規見下表:

        ESR:87 mm/1h

        甲功:F-T4 1.37ng/dl,餘正常。

        風濕免疫:P-ANCA陽性,髓過氧化物酶 陽性(83),ANA及ANA譜大致正常。

        腰穿:壓力80mmH2O,腦脊液無色透明。

        CSF常規:白細胞數 0.003×10^9/L,單核細胞 33.30%,多核細胞 66.70%。

        生化:CSF糖定量 2.6mmol/L,氯化物 122.90mmol/L,總蛋白定量 0.26g/L。腦脊液革蘭氏染色、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陰性。血+腦脊液HU-RI-YO正常;腦脊液MBP 3.61mmol/L(≦0.55mmol/L);血+腦脊液GM1抗體陰性;血+腦脊液OB 弱陽性;腦脊液脫落細胞未見異常。

        頭部MRI:腦白質脫髓鞘改變,老年性腦改變。

        胸部CT:未見明顯異常。

        PET-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肌電圖:所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雙正中神經、雙尺神經、雙脛神經、雙腓總神經波幅不同程度降低,傳導速度減慢; 所檢感覺神經:雙正中神經、雙腓腸神經波幅降低,傳導速度減慢;雙腓腸神經潛伏期延長;所檢F波:未引出確切波形(雙脛神經波幅明顯降低)。 所檢H反射:刺激右脛神經,H反射潛伏期延長。

        診斷分析及治療:

        定位分析:患者四肢遠端無力、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四肢末端呈長手套、襪套樣感覺障礙,雙側病理征陰性,定位在周圍神經;患者雙小腿、足背部、足底可見散在皮膚潰瘍,定位在皮膚。綜合定位在周圍神經及皮膚。

        定性分析: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現為:周圍神經損傷、皮膚改變,多次血常規提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首先考慮本病。下一步行活檢。

        鑒別診斷:(1)CIDP:四肢末端呈長手套、襪套樣感覺障礙,雙側病理征陰性,考慮本病。其不支持點為皮膚改變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腰穿無蛋白-細胞分離。(2)特發性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以中樞神經係統損害、全身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但極少形成血管炎及肉芽腫,且ANCA、IgE正常,均不支持。(3)副腫瘤綜合征:老年男性,亞急性起病,周圍神經病表現突出,伴體重減輕,腫標CA19-9輕度升高,應考慮該病,但PET/CT檢查及係統性腫瘤篩查未見異常,不支持。

        入院後給予前列地爾改善微循環、B族維生素營養神經、丙種球蛋白17.5g/天(44kg)*5天、甲強龍500mg*7天、250mg*3天、120mg*3天。經住院治療1月餘,患者雙下肢皮疹減輕,雙下肢麻木無力好轉,能獨立行走,複查炎性指標明顯降低。

        討 論 及 文 獻 回 顧

        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es, EGPA)是1951年由病理學家Churg和Strauss在首先報道,而稱為Churg-Strauss綜合征。又由於強調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症狀,而被稱為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2012年在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將Churg-Strauss綜合征更名為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是以哮喘、血管外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多發神經病變和係統血管炎為特征的少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國外報道發病率為(10.7~14)/百萬,每年新增病例為(0.11~2.66)/百萬,本病發病年齡在7~74歲,但多見於38~54歲,無明顯性別差異、家族聚集性及種族傾向。臨床表現分為3期:

        1期:前驅期:前驅期持續數月至數年不等,表現為關節痛、肌肉痛、肢體乏力、發熱、體重減輕等。哮喘是主要的表現,發病率96%到100%。上呼吸道症狀發病率47%~93%,包括鼻息肉,過敏性鼻炎,複發性或慢性鼻竇炎。

        2期:嗜酸性細胞浸潤期:嗜酸性細胞浸潤期表現為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和器官受累,包括肺、心髒和胃腸道受累。肺實質損害的發生率高達2/3。2.1肺部影像學常呈遷徙性、浸潤性改變,以雙側常見,多表現為斑片狀滲出影或結節影,邊界不清,很少有空洞形成,呈彌漫分布。還可見縱膈或肺門淋巴結增大、肺間質性改變、胸膜增厚、胸腔積液等表現。2.2心髒受累:心髒是EGPA受累的主要器官之一,臨床上可表現為心髒瓣膜疾病、急性心包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少數患者可有心包積液、肺動脈高壓、動脈瘤、粥樣斑塊形成等表現,常提示預後不佳,患者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死亡。2.3胃腸道受累:小腸最易受累,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可伴有肝功損害,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腸梗阻、胰腺炎、脾梗死等。

        3期:全身症狀較為明顯,如發熱,消瘦,乏力,關節痛等,哮喘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血管炎進展程度無明顯關係。3.1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50~70%,多表現為多發性單神經炎,其中腓神經受累最常見,也可見於膕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脛後神經等。常表現為肌無力、肢體麻木、疼痛、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等,可通過肌電圖、肌肉組織活檢協助診斷。累及顱神經時,可表現為視力或聽力受損、眼球運動障礙、麵癱等,少數可累及中樞神經係統致意識錯亂、昏迷、腦血栓形成等,當出現新發腦出血、大麵積腦梗死常致患者死亡。3.2腎髒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現腎髒受累,表現為鏡下血尿、蛋白尿、腎功能異常等。通常病情較輕,腎功能衰竭少見。3.3皮膚病變:有時為本病的首發症狀,約50%~70%的患者可出現皮疹(紅色斑丘疹、出血性皮疹) 、皮膚或皮下結節,其中皮下結節為EGPA 特征性表現,於結節處活檢可見血管外嗜酸粒細胞浸潤、血管炎、肉芽腫形成等病理改變。

        EGPA的診斷標準:199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 ACR)製定了臨床診斷標準:(1)哮喘;(2)外周嗜酸粒細胞分類計數>10%,>1.5×109/L或1500/ul;(3)單發或多發性神經病;(4)副鼻竇病變;(5)X線顯示肺內遊走性浸潤影;(6)組織活檢證實有血管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隻要符合其中4條即可診斷。

        2015年歐洲專家關於EGPA的推薦及管理建議:

        EGPA的預後與受累器官直接相關。疾病嚴重程度分級可以通過法國血管炎研究組織(French vasculitis studv group)的5因素評分標準(five-factorscore, FFS)來判斷,以下5項中如果存在1項即計1分:①蛋白尿>1g/d;②消化道受累;③腎功能不全,肌酐>158 mg/L;④心肌病;⑤中樞神經係統受。當FFS=0,可單用GCS治療;FFS≥1,可使用GCS加免疫抑製劑治療。當FFS=0時,5年病死率為12%;FFS=1時,5年病死率為26%;而FFSI≥2時,5年病死率則高達4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其次是腎功能衰竭。哮喘頻繁發作及全身血管炎進展迅速者預後不佳。

        糖皮質激素是EGPA的基礎用藥,劑量一般為1~2 mg/kg/d,90%以上可獲得緩解,但部分患者在治療第1年複發。常用的免疫抑製劑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重症患者可給予GCS衝擊、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並聯合環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製劑治療;對急性腎炎或肺泡出血的患者,推薦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血漿置換治療;其他治療措施包括利妥昔單抗、IFN-a,TNF-a拮抗劑,但其療效目前尚存在爭議,臨床未廣泛推廣。

        轉自:順義區醫院住院醫師聯合會

關鍵字: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