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來自美國的研究參與者與挪威的參與者相比,“好”和“壞”腸細菌之間的失衡更嚴重。研究人員懷疑,差異是因為遺傳學和飲食的結合。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在兩個獨立的係統性硬化症患者組中檢查胃腸道細菌組成。係統性硬化症也稱為硬皮病,是影響身體結締組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於皮膚硬化和瘢痕形成,並且可以在腎髒,心髒,肺和胃腸道的器官中發展成炎症和形成瘢痕。以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牽頭研究詳細介紹了該疾病與腸道微生物群體不平衡之間的聯係,並提出這種不平衡會加劇硬皮病的症狀。
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17名係統性硬化患者,對照組17名健康成年人。所有參與者提供糞便標本,研究人員進行了測試,以確定存在的特定細菌的類型和豐度。係統性硬化症患者的抗炎症腸道細菌如擬杆菌屬(UCLA)和奧斯陸(Oslo),糞便杆菌(UCLA)和梭菌(Oslo)水平明顯較低。與對照組相比,它們還具有明顯更高水平的促進炎症的細菌,例如Fusobacterium(UCLA)。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奧斯陸的係統性硬化症患者組中,梭狀芽孢杆菌的水平升高與較不嚴重的胃腸道症狀相關。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係統性硬化症的原因。他們還建議,通過飲食調整,益生菌和可能的糞便移植恢複腸道細菌平衡可能會減少胃腸道症狀並改善係統性硬化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