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源主任就互聯網醫療在全國會議上的講話

作者:劉湘源 來源:劉湘源患友之家 日期:17-09-28

        

在座的各位專家教授、主持人:大家好!

        我是來自北醫三院的劉湘源,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網絡平台——錦上添花。

        每次我的朋友或同行見到我,無外乎會提到五件事(個人名片)——網絡建設、科室管理、送子觀音、圖表或表格式風濕病學及全國疑難重症風濕病會議,其中,網絡建設是提及最多的一件事。的確,網絡平台在全國的影響力很大,幾乎所有同行均已關注。從2006年10月20日我們創辦科室手牽手博客網站[突破三百萬個IP地址,最近因不斷遭到攻擊,而被丁香園科室網(http://rheum.dxy.cn/specials/bysyfsk)替代]、2008年3月4日我創辦《好大夫個人網站》(總訪問量已突破2.1千萬次, 每日點擊數萬次, 兩萬個患者頁麵), 到近兩年我們創辦的《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和《劉湘源風濕免疫之家》(總用戶數突破6萬2千多家庭),不斷與時俱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今天,我主要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1)臨床醫生那麼忙碌,我們為什麼辦網絡平台?(2)網絡平台能給同行帶來什麼? (3)辦網站那麼辛苦,且堅持10年之久,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何辦網絡平台?主要原因是為科室的發展和建立醫生的個人品牌。眾所周知,我是2006年7月從國內較有名氣的301醫院轉業到北醫三院,當初北醫三院沒有風濕免疫科,一切從頭開始,初建學科發展的首要目標是患者的認可和滿足科研教學任務的就診人數。記得建科之初,全科的每日門診量僅40人次,如果這樣,科室三個人就夠用了,沒有患者的就診,學科發展就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患者數量的增多主要是外地患者數和疑難病人數的增加。從我們近10年的門診量來看,每年門診量遞增20%左右,數量隨著網絡平台的建立而增長,到2015年,病人總數達68407人次,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量了,同時,大量的疑難重症病例就診,為我們連辦5屆全國疑難病診治會議及建立區域化風濕病疑難病協作中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快速培養年輕醫生和發表學術論文打下堅實基礎,2013年複旦大學最佳專科聲譽度排名上,我科獲得提名,列第28位,2014年列第15位。我衷心希望:國內很多新建的風濕免疫科能重視網絡建設,擴大影響,帶來病源,為科室發展創造條件。其次,就是塑造個人品牌。大家知道,中國人看病的特點是認廟(醫院)和認菩薩(大夫),中老年患者以認廟找醫院為主,而年輕患者主要認菩薩找大夫為主,因為年輕人使用網絡多,這為醫生打造個人品牌創造了條件。目前,很多醫生僅關注自己在醫學圈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不關注社會影響力和個人品牌,因此,一旦離開所在的大醫院,就黯然失色或啥也不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讓社會重新認可。新的醫改方向是讓醫生變“自由身”, 可多點執業, 對醫院品牌依賴度降低,而依賴的是個人品牌,誰的品牌好,誰的身價就高,個人品牌是終身的,是標簽和logo。提高醫生個人品牌主要依賴: (1)個人資本,即技術能力(有絕活)、專業資質、臨床經驗和學術地位;(2)品牌意識:醫生注重自身形象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醫德仁心;(3)善於借力: 善於從傳統的口碑傳播轉向新的媒介傳播,目前,80%的患者就診前上網檢索權威專家。我衷心希望我們每位大夫不僅重視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通過網絡,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形成優秀的個人品牌。

        我們的網絡平台給同行能帶來什麼?給同行主要帶來:(1)最新文獻進展翻譯 :3000篇;(2)疑難病討論展示: 310例;(3)風濕病幻燈片:100套(90%來自我科);(4)會議聽課筆記: 300多篇;(5)醫患溝通來回信:141封(90%來自我科);(6)《圖表式風濕病學》電子版。大家隻要關注《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微信平台,點擊醫生家園,就可以發送醫生的視頻幻燈集萃和聽課筆記集萃,點擊患者家園,就可以收到患者來回信大集萃。這裏強調的是,患者來回信總共有141篇,是平均隨訪12年、預後良好的疑難重症風濕病患者的來信及我們的回信,這些患者詳細描述了就診的曲折過程、感悟、感想和體會,我們的回複也是詳細且專業的,醫生可從實例中學到臨床經驗和知識,患者看完也深受教育。在《劉湘源風濕免疫之家》微信平台上,點擊醫生之友,就可以下載《圖表風濕病學》電子書。

        我認為,我們科室的網絡平台有三大突出特色:分享、實用和前沿。分享是一種美德,白居易曾說過:“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風濕屆同行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需要分享,我經常告誡我科成員:一定要大度,多分享,貢獻自己的知識(幻燈片和聽課筆記)。記得數年前,我在301醫院工作時,有一位已退休的協理員就講過一個故事——和尚分粥。10個和尚圍坐在粥鍋旁分粥,每位和尚手裏拿著一把長長的勺子,因為勺子把很長,不能把粥舀到自己的嘴裏,大家均餓著肚子,最後一位老和尚提議,大家彼此用長勺子把粥喂給對麵的和尚,就這樣,大家均吃飽了,這個故事的寓意就是大家需要互相幫助,互相分享,共同得到實惠。我真心提議,我們同行之間多分享自己的知識,如建議每年參加美國ACR和歐洲EULAR國際會議的高級專家和同事(畢竟參加人數有限),能每人至少寫1-2篇聽課筆記,發表到微信平台上,讓全國同行,不管參會還是未參會的,均能獲得最新的知識。第二,是實用,實用就是內容好,網站的形式一定要服從內容,內容是關鍵,一定要貼近臨床,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真正讓臨床大夫有收獲,我們發表的很多文章立意來自患者的提問,如曾經有一位女性狼瘡患者提問,她要做試管嬰兒,需用雌激素促排卵,是否會誘發病情的複發?我們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寫出了文章發表。 第三是前沿,我們發布的是最新文獻,我要求我們科室所有人員,包括研究生和進修大夫,每個月通過閱讀文獻資料,把自己認為最實用和最前沿的2篇以上英文文獻摘要翻譯為中文,直接發給我,我進行篩選和評估後,給予發表,寫得不好的就直接發回本人重新弄。另外,我要求所有參加國內和國際會議的科室人員寫聽課筆記,開會前,及時通知科室人員,分配任務,分工協作,帶上錄音筆和照相機,回家後聽寫寫作整理,再發給我,進行發表。很多進修大夫開始覺得有點不習慣,但後來發現,這樣真能學知識,以前參會要麼開小差,要麼記不住,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他們參加會議時,主動要求寫聽課筆記了。

        我科網絡平台還給同行帶來全國風濕專家加號係統,截至到目前為主,全國有30個省市自治區(除台灣外) 、221所三甲大醫院、共280位風濕病診療專家參與加號,這是具體醫院和專家名單(略)。近期北京市衛計委要求專家不與商業公司合作,賺取掛號費和加號費,而我們的風濕專家加號完全是公益性質,目的是一方麵部分緩解疑難重症風濕病患者看專家難的狀況,引導風濕病患者正規就診,避免道聽途說,上當受騙,另外一方麵,可提高風濕病專家的聲譽度。記得我曾找過某些地市級的風濕病專家,請他們加入這個係統,但他們說:我這裏不需加號,基本上是來一個看一個,我的回複是,加進來的目的是方便患者就診和提高專家知名度,專家們就欣然接受了。在此,我提議全國從事風濕病診療的專家均可加入到這項公益事業中來,以下是我發送給我認識的專家的邀請短信:尊敬的教授:您好!目前,《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微信平台(由我發起,百分之百公益)加號係統影響力較大,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總活躍用戶已達52000個家庭,參加加號的風濕病專家已達280人,三甲醫院221家。為更加高效引導疑難重症風濕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正確的診療,本微信平台擬放開名額,歡迎全國廣大的風濕免疫科專家加入,每周僅加號1個,病人拿自己的手機通知到您的診室,請您為他(她)加號。如果您同意,請發給我您的個人簡曆、像片、最佳加號時間、加號診室方位及專家特長(電子郵件地址:liu-xiangyuan@263.net),多謝! 注:電子郵件地址在拚音劉和湘之間是中間的短橫杠; 謝謝!劉湘源

        最後一個問題是,既然醫生那麼忙,我們的網絡平台辦得這麼好,堅持10年以上,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我製定了宗旨(解答疑難、探討學術、展示風采、開創未來)、管理規範和組織結構(總監:劉湘源,組長:李常虹,副組長:翟佳羽)、且對該事很重視,親自抓,尤其是初期,且分工協作,有效監督,從經濟和政治上, 激勵成員(如全麵登記,月底通報情況,計入個人貢獻,列入季度獎等),並想辦法節省時間,如我們采取廣泛的自動回複功能和固定回複模式,如果是狼瘡患者,想知道狼瘡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可以在虛擬鍵盤上輸入“狼瘡”,發送,即可獲得。當然我們規定了具體的關鍵詞,通過輸入“1”,發送, 即可獲得關鍵詞索引。

        總之,我科是醫患網絡平台的獲益者,這是一種創新和持之以恒模式,在此僅簡單介紹,也許對全國同行有借鑒作用,我希望我們同行間互相學習、互相支持, 協同發展,造福全國的老百姓!

關鍵字:互聯網醫療、劉湘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