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7歲,麵部紅斑伴咯血10餘年。患者於1998年7月因“發熱、麵部紅斑伴關節腫痛1月”入住本科。入院後體檢發現麵部紅斑呈蝶形,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查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1:320,斑點型;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Sm(+)、dsDNA(+);血C30.4g/L。淋巴結活檢示壞死性淋巴結炎,診斷為係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給予潑尼鬆20mg/次,3次/d。1998年9月出現咯血,為痰中帶血,胸片示左上肺結核(圖1),給予異胭肼0.3/d,利福平0.45/d,吡嗪酰胺0.5/次,3次/d,咯血好轉,於1999年2月停抗結核藥。1999年4月再次出現咯血,加用異胭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結核,2000年5月停用。
此後患者經常痰中帶血,未再進行抗結核治療。潑尼鬆一直維持在10-20mg/d。2009年5月出現低熱,體溫37.5℃左右,並仍時有咯血。2009年7月血常規示白細胞(WBC) 7.48*l0^9/L, 血紅蛋白(Hb)95g/L,血小板(PLT) 279*l0^9/L;尿常規示尿蛋白(-);血C3 0.76g/L,C4 0.14g/L。2009年7月8日胸部CT示左上肺上葉團片狀陰影,邊緣不規則,密度不均勻,內見空洞影,空洞內見軟組織影,形成新月形透亮影,病灶周圍肺組織內見條片狀陰影(圖2)。
2009年7月18日支氣管鏡下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未找到癌細胞,支刷培養出大腸埃氏細菌。2009年7月29日行左上肺葉切除術,術中見左側胸膜黏連,病灶5cm*4cm*4cm,予以切除。術後病理示左上肺空洞,部分內壁內襯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考慮為支氣管囊腫,直徑3cm,伴嚴重感染,部分肺組織纖維化。
作者討論
討論 SLE是一種累及多髒器、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由於激素和免疫抑製劑的使用,使SLE預後顯著改善,但因SLE患者免疫係統本身存在功能紊亂或低下,且長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製劑,使患者的特異和非特異免疫功能均下降,因此易於繼發病毒、細菌、真菌和卡氏肺孢子蟲等感染,其中結核杆菌是常見的病原菌之一。 SLE伴結核菌感染的特點:(1)發病率及病死率高。據最新結核病流行病學報道,普通人群結核患病率為376/10萬(0.37%),病死率8.8/10萬(0.008%)。SLE伴結核菌感染患病率及病死率各家報道不一,國外Sayalioglu等報道患病率為3.6%,國內張奉春等報道患病率為6.7%,病死率為19%。(2)表現不典型。(3)X線胸片檢查結果不典型。(4)結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試陰性率高,普通成人結核菌素皮試陽性率多在90%以上,當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該試驗常呈陰性。由於以上原因,此患者在治療前胸部X線正常,而用糖皮質激素2月後出現咯血,且胸部X線顯示左上肺有空洞,故很容易首先診斷為肺結核,且經治療似乎有效。 支氣管囊腫屬於先天性疾病,患者一般無症狀,僅在胸部X線檢查時偶爾發現。臨床症狀與囊腫部位、大小有關,也與是否與支氣管相通、是否有惡變有關。如囊腫甚大則可壓迫鄰近肺組織或縱隔,產生呼吸困難和發紺等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咯血。繼發感染時則有發熱、咯血、咳痰、胸痛等症狀,且這些症狀可反複發作。 支氣管囊腫的非典型表現使本病與較多疾病表現相似,診斷較困難,誤診率在30%左右,其中誤診肺結核多見,也可誤診為肺癌、縱隔腫瘤或轉移瘤等。支氣管囊腫長期誤診肺結核的原因:(1)臨床症狀與肺結核相似。支氣管囊腫繼發感染時多數患者以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發熱和乏力等為主要表現,這些表現難與肺結核區分。抗結核治療後多數患者症狀及X線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好轉,雖痰菌陰性卻易誤認為診斷性治療有效,忽視了抗結核藥物中部分屬廣譜或窄譜抗生素。雖病情緩解但易複發,始終不愈。(3) X線表現不典型。本例患者病程長,病理結果提示病灶內有嚴重細菌慢性炎症,囊壁及周圍肺組織多量纖維組織增生;X線片表現為空洞、大片陰影,失去了典型的支氣管囊腫X線特征,與肺結核的X線表現難以區分。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患者的肺部病灶具有反複感染的特征,結合X線表現,應考慮到支氣管囊腫合並感染,如能及早手術治療,可以減少患者的精神與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