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黎嘉能教授介紹,家族性IgAN患者占全部IgAN患者的10%~51%。舍納(Schena)等報告,家族性IgAN患者20年生存率僅為41%,顯著低於散發性患者(94%)。家係分析顯示,某些散發性IgAN患者具有共同祖先。因此,在IgAN患者親屬中進行家族史調查和尿檢篩查既重要又必要。
由於IgAN呈家族聚集性發病,研究者對與其相關的基因進行了大量研究。在1994-2009年間,與IgAN相關的基因研究共有123項,其中39項(31%)為基因易感性研究,40項(32%)為病變程度、進展及並發症相關研究,44項(35%)為基因易感性和預後相關研究。1/3的基因多態性研究涉及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
對8萬個單核苷酸進行全基因組掃描顯示,位於染色體11q13.2-q143.4上的免疫球蛋白μ-結合蛋白2 (IGHMBP2)存在錯義突變(Glu928Lys),但上述改變在我國和白種人群中未獲證實。Megsin 基因上的2093C 和2180T等位基因共傳遞及T細胞受體αC基因(TRAC)的變異均與IgAN易感性相關。
在納入意大利和美國共30個IgAN家係(150例)的多中心研究中,采用全基因組定位篩查後的結果顯示,60%的家係與位於6q22-23的致病基因位點連鎖 (即IGAN1),表現為不完全外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一些患者似與3號染色體短臂 3p23-24相關。另一項意大利研究表明,一些患者與4q26-q31(IGAN2)和17q12-q22 (IGAN3)相關。
IgAN相關的其他HLA類型,包括B5-Bw51、B12、B22、B27、B39、DR1、CW2、DR6Y和DRW12等在國外均已有報告。我國IgAN患者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的DRw12、DQw12、DQw7和DQα1b相關。菲力等於今年的研究發現,IgAN相關HLA基因有DRB、DQ 、HLA-B及2個單核苷酸位點(rs3115573和3130315)。
臨床、病理表現及預後研究表明,家族性IgAN較散發性IgAN的腎髒病理表現更重,且其大分子IgA1對係膜區的致病性更強。IgA1的糖基化異常是遺傳性而非獲得性的。對家族性IgAN,須認識到其預後較差,在臨床上應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