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陳惠萍教授指出,腎髒是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最常累及的器官,免疫熒光和電鏡檢查顯示,SLE患者100%存在不同程度的腎髒病變。腎髒病變程度與SLE預後直接相關。
狼瘡性腎炎(LN)病理改變多樣,分為不同的病理類型。隨著1974、1982、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2003年國際腎髒病學會國際病理學會(ISN/RPS)LN病理分型標準的不斷改進和完善,LN病理分型在製定臨床治療方案、判斷預後和探討發病機製等方麵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在2003年ISN/RPS LN病理分型標準中,提出了Ⅴ+Ⅲ和Ⅴ+Ⅳ型(即Ⅲ或Ⅳ型與Ⅴ型並存)的新型分類。研究顯示,以傳統免疫抑製療法治療上述特殊類型LN,緩解率低、預後較單純Ⅲ或Ⅳ型者差,屬於真正難治性LN。該病理分型標準亦強調區分腎髒的慢性化病變(C)和活動性病變(A),為指導臨床選擇免疫抑製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但上述分型標準在Ⅲ型LN的診斷及IV-S(節段性病變)與IV-G(球性病變)型LN的臨床意義等方麵尚存在爭議,須進一步完善。
陳教授還強調,根據目前的病理分型標準,病理類型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受組織切片、染色質量及一些特殊檢查手段的影響。目前我國的病理診斷在組織前期處理、切片染色和免疫熒光檢查方麵還存在問題,電子顯微鏡檢查普及率低,直接影響病理診斷及分型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