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髖關節痛、駝背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病學科 李挺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0-29

   

  病史簡介 

  患者男性,25歲,因“持續性腰背酸痛3年”入院。患者3年前活動拉傷後有雙髖關節痛,2~3個月後出現腰背痛,伴夜間痛、晨僵,無發熱、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無結膜炎。 

  患者2年前於本院就診,查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血沉(ESR) 34 mm/1h,C反應蛋白(CRP)28 mg/L;骶髂關節CT示雙側骶髂關節模糊,右髂骨麵見蟲蝕樣改變,左側狹窄(圖1)。當時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AS)”,予以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治療,無明顯緩解(期間曾更換多種NSAID,均療效不佳)。1年前開始應用依那西普(25 mg biw),足量連續應用6周無效後停用。之後以沙利度胺、SASP、雙氯芬酸維持,症狀仍持續不緩解。患者漸出現駝背、雙髖痛伴行走困難,長久站立及行走後疼痛加劇,身高降低,為求診治再次入院。

 

  診療分析 

  針對AS治療效果欠佳,發現重度骨質疏鬆 

  患者為青年男性,以腰背痛起病,CT提示骶髂關節炎Ⅱ-Ⅲ級改變,伴ESR、CRP升高,HLA-B27(+),再入院前有駝背、雙髖關節受累。上述表現均指向AS診斷。但患者對相應治療反應極差,包括各種NSAID及生物製劑均對患者無效,該現象在AS患者中少見,並且髖部疼痛出現活動後加重的表現與典型AS不符。 

  入院後查體:雙側“4”字試驗(+),枕牆距明顯增大,胸廓畸形,胸骨柄前凸,脊柱後凸,棘突壓痛。ESR、CRP正常。磁共振成像(MRI)示:雙側骶髂關節及髖關節水腫,骶髂關節麵毛糙。CT示:雙側骶髂關節間隙狹窄,骶骨骨質結構疏鬆,骨密度減低(圖2)。X線片示:頸、胸及腰椎骨密度降低、骨皮質模糊,胸椎椎體形態變方。 

  X線片及CT均提示嚴重骨質疏鬆,CT見骶骨麵骨皮質邊界消失,骨窗中骶骨麵CT顯影幾乎與內髒軟組織混淆,在AS中極少見。AS本身可伴骨質疏鬆,但多為骨質疏鬆與骨質增生同時存在,極少單純表現為骨質疏鬆。本例有駝背,但X線片上未見骨橋形成,反而提示脊椎骨明顯骨質疏鬆。上述檢查提示,此例並非單純炎症性關節病變,存在重度骨質疏鬆。 

  低磷血症導致骨質疏鬆,篩查相關病因 

  骨密度:腰椎T值 -4.9,髖部T值 -2.9。重度骨質疏鬆診斷成立。進一步篩查骨質疏鬆原因:血磷0.55 mmol/L,血清堿性磷酸酶(AKP) 435 U/L,血鈣、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睾酮、血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正常,甲狀腺功能正常。顱骨X線平片提示顱骨骨質疏鬆。 

  相關檢查提示該例患者血磷水平降低。骨鹽主要成分為磷酸鈣,所以血磷水平降低能顯著影響骨礦化,進而導致軟骨病。但正常飲食中富含磷,一般不需補充。 

  低磷血症的病因有禁食,久服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或碳酸鋁等磷結合劑,糖酵解及堿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維生素D缺乏,某些腎小管疾病(如範可尼綜合征),酗酒及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 

  追問該患者,飲食正常,長期服用NSAID,很少應用氫氧化鋁等,甲狀腺功能正常,日照時間充足,故需篩查的導致低磷血症原因有範可尼綜合征和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 

  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鈣2.728 mmol,24小時尿磷13.8 mmol,尿pH 6.5,尿蛋白(-),尿糖300 mg/dl,尿比重1.015;血pH 7.35,鉀 3.6 mmol/L,鈉140 mmol/L,氯103 mmol/L,標準碳酸氫根 24.8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空腹血糖5.23 mmol/L, 餐後0.5小時9.22 mmol/L,餐後1小時8.3 mmol/L,餐後2小時7.82 mmol/L,餐後3小時5.11mmol/L。 

  尿氨基酸分析提示尿穀氨酸、胱氨酸、纈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組氨酸水平升高。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CT(PET-CT)檢查(-),除外腫瘤繼發範可尼綜合征。 

  範可尼綜合征實驗室檢查特征為:① 血鈣、磷、鉀、尿酸、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血氯升高,AKP升高;② 尿呈堿性,比重低,尿蛋白、尿糖陽性,尿鈣、鉀、磷、尿酸增高,呈腎性全氨基酸尿。 

  該例患者尿鈣排出正常,無尿磷增加,餐後血糖及尿糖均輕度升高,腎糖閾下降依據不足,血、尿pH值及血電解質正常,不提示存在腎小管酸中毒,沒有全氨基酸尿,故可除外範可尼綜合征。 

  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診斷成立,治療有效 

  抗維生素D佝僂病為腎小管遺傳缺陷性疾病,分為低血磷性和低血鈣性。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較多見,又稱家族性低磷血症,病因為X染色體上PHEX基因突變,為性聯顯性遺傳。女性患者多但症狀輕,多數隻有血磷低下而無明顯佝僂病骨骼變化,男性發病少但症狀重。偶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亦有部分散發。 

  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者腎小管回吸收磷減少,腸道吸收鈣、磷不良,血磷降低,一般為0.65~0.97 mmol/L,鈣磷乘積小於30,骨質不易鈣化。臨床特點為:X線片見骨骼呈輕重不等的佝僂病變化,常見於股骨和脛骨;實驗室檢查以低血磷為主,血鈣可正常或偏低;尿常規及腎功能正常,尿中無氨基酸。 

  追問患者家族史,無其他陽性症狀患者,未對其母行相關篩查。但考慮症狀及相關檢查,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診斷成立。此例發病晚,故其生長未受明顯影響。 

  予以中性磷酸鹽+活性維生素D 3口服,前者應用方法為磷酸二氫鈉18 g與磷酸氫二鈉145 g,以水稀釋至1000 ml,每次口服15~20 ml,每日5次。 

  患者疼痛漸緩解,2個月後疼痛基本消失。隨訪2年,患者可正常行走,身高略恢複,複查:骨密度較前改善(腰椎T值 -3.4,髖部T值 -2.1),CT示雙側骶髂關節間隙無明顯狹窄,骶骨麵清晰(圖3)。 

  總結 

  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罕見,發病率約4例/10萬人。該例初期與AS極難鑒別,甚至伴ESR、CRP等炎症指標非特異性升高,MRI等也提示關節炎症,以致初期治療針對AS。至起病後2年才出現顯著影像學變化使診斷明確。 

  該病例提示,對治療效果不佳的AS患者,需行更廣泛鑒別診斷,善於發現提示其他疾病的蛛絲馬跡。回顧患者第1次入院AKP已達正常值的2.5倍,提示骨代謝異常。但該病發病率極低,典型表現起病後2年才出現,給診斷帶來難度。 

  點評 

  該病例初期表現極具迷惑性,極易誤診為AS。起病2年後患者出現嚴重骨質疏鬆,臨床醫師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因於AS,而是進行了細致的鑒別診斷,最終發現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這一罕見病,並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明顯改善了預後。目前,診斷手段的增加使許多早期AS也可被及時診斷,但不可避免的,這些患者中有被誤診為AS者,因此有兩點特別提醒大家注意:① 對診斷為AS但治療效果不好者,應加強鑒別診斷;② 對於疑似AS但炎症指標不高者,應特別提高警惕,多加鑒別。仔細傾聽患者描述,從典型症狀中發現不尋常處,並加以深究,必有收獲。(鮑春德)

關鍵字:維生素D,低磷血症,佝僂病,骨質疏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