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年會上報告的一項長期隨訪研究顯示,身體活動多的兒童在成年後可能膝關節更為強健。
澳大利亞Menzies研究所風濕病學與流行病學教授兼皇家霍巴特醫院風濕病科主任Graeme Jones博士指出,盡管一直建議兒童多進行身體活動以增進關節健康和功能,但對於兒童時期運動和成人骨骼結構之間的關係尚無深入研究。既往研究數據顯示,與活動較少的兒童相比,進行劇烈活動的兒童軟骨沉積更多,“有一種觀點認為,如在兒童時期形成更多軟骨並持續至成年時期,可預防發生骨關節病”。
1985年的成人健康兒童時期決定因素研究收集了8,500名澳大利亞兒童的數據。在那項研究中,研究者基於手部力量、腿部力量、奔跑時間、仰臥起坐和心率170次/min時的身體工作能力(PWC170),測定了兒童的身體健康程度。為了測定運動對膝關節結構的長期影響,Jones醫生及其同時回顧了上述研究中298例受試者在31~41歲時的數據。大約半數受試者為女性。研究者評估了脛骨麵積(膝關節大小),並使用T1-加權脂肪抑製磁共振影像技術測定了軟骨量。
結果顯示,所有兒童時期身體活動水平指標與脛骨麵積增加相關,並具有統計學意義。這種相關性包括0.48 cm2/PWC170 100 mW(一種工作指標)、1.49 cm2/100 g手部肌肉力量、0.29 cm2/100 g腿部肌肉力量以及0.29 cm2/10個仰臥起坐。並且,兒童時期PWC170與成年時期內側脛軟骨體積顯著相關。校正脛骨麵積後,這種相關性大約減弱了33%,但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校正骨麵積之前,手部肌肉力量和仰臥起坐與內側脛軟骨體積顯著相關,但在校正骨麵積之後,這種相關性不再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這些相關性與成年時期的健康功能指標和內側脛軟骨體積無關。
研究者總結認為,兒童時期進行身體活動對於膝關節健康具有長期保護效應,因此,需要盡量鼓勵兒童進行身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