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相幹斷層顯像術(OCT)是血管內超聲(IVUS)的光學同類技術,但與IVUS相比,高分辨率的OCT可在近似於組織學水平上,診斷和評價冠狀動脈斑塊,從而使醫生更好地理解冠狀動脈疾病的病理學特點,並針對不同患者的自身特點進行個體化治療。盡管OCT的成像技術仍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OCT將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重要作用。
OCT優勢
OCT采用近紅外光進行呈像,其優勢在於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OCT的軸向和橫向分辨率分別為10 μm和20 μm,其分辨率是IVUS的10倍。與IVUS相比,OCT可提供有關冠狀動脈管壁更加細微和清晰的信息(表1)。
在評價斑塊纖維帽厚度、脂核大小、鈣化存在及其麵積,以及確定血栓的存在和性質等方麵,OCT相對於IVUS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表2)。
表1 OCT與IVUS特性比較
表2 OCT與IVUS技術參數比較
分析斑塊特性
OCT可區別冠狀動脈血管壁內膜和中膜,而IVUS往往對此區分不清。在OCT影像中,血管內膜呈像更加清晰和明亮,血管中膜呈像較暗。因此,OCT可準確測量血管內膜厚度,測量結果與組織學相一致,此特性允許醫生在患者體內精確地測量內膜厚度,有助於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為早期治療提供依據(圖1)。IVUS則很難準確地測量血管內膜厚度。
實際上,IVUS診斷鈣化病變的準確性已逾97%,但鈣化病變呈像後的聲影被完全遮擋,從而導致IVUS不可能評價和量化測量鈣化病變麵積。相反,OCT能夠從橫截麵和長軸麵圖像上測量鈣化病變麵積(圖2)。
圖1 OCT呈現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左圖為纖維性斑塊,中圖為纖維鈣化(箭頭所示)斑塊,右圖為脂質(*所示)斑塊。
圖2 OCT和IVUS對鈣化病變的評價作用比較 IVUS顯示的鈣化病變特點為靠近管腔處呈像較亮的鈣化組織,其後聲影被完全遮擋(左圖箭頭所示);OCT可準確判定鈣化病變的存在及其麵積(右圖*所示)。
識別易損斑塊
有報道稱,OCT是目前最好的易損斑塊診斷影像手段。為評價不同影像學手段對易損斑塊特性的診斷能力,一項日本研究應用OCT、IVUS和血管鏡對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進行了檢查。結果顯示,與IVUS和血管鏡相比,OCT在評價斑塊破裂(40%對43%對73%)、斑塊侵蝕(0對3%對23%)和血栓(33%對100%對100%)方麵具有顯著優勢(圖3)。另有研究顯示,高分辨率的OCT可識別出斑塊薄纖維帽(<65 μm)。
圖3 OCT和IVUS對斑塊破裂的識別作用比較 在 IVUS圖像6~12點位置存在偏心斑塊,纖維帽似不連續,但無法確定斑塊是否破裂(左圖);OCT明確顯示出半月形脂核,並確定纖維帽破裂(右圖箭頭所示)。
與IVUS相比,OCT可根據血栓影像後是否存在信號缺失影,區分出紅色和白色血栓。研究顯示,OCT具有區分血栓與血管壁區,以及明確血栓類型的能力。紅色血栓為突出於血管腔的高頻反向散射組織,某些組織後因無紅外光透過而呈現信號缺失影。白血栓則為突出於管腔的低頻反向散射組織影(圖4)。
圖4 OCT和IVUS對血栓的識別作用比較 IVUS圖像顯示(左圖)似有組織存在於導管與管腔之間(+所示),但不能確定是否為血栓影像;OCT圖像(右圖)則可明確區別出紅色(箭頭所示)或白色血栓(*所示)。
指導介入治療
與傳統的影像技術相比,高分辨率OCT可更加清晰地顯示病變形態學信息,從而更好地指導醫生開展支架釋放等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
對於支架邊緣夾層、組織突出和貼壁不良等情況,OCT的診斷能力是IVUS診斷能力的2~3倍。此外,在藥物洗脫支架置入後,OCT提供的影像信息有助於醫生觀察支架金屬表麵的薄層新生內膜增生(圖5)。
圖5 支架置入後,支架表麵新生內膜增生的OCT圖像 左圖示所有支架金屬絲均被新生內膜覆蓋。 右圖OCT測量出支架內新生內膜厚度為400 μm。
最近有研究顯示,在西羅莫司洗脫支架置入後1年內,逾九成支架金屬絲被新生內膜覆蓋,新生內膜厚度多小於100 μm。OCT提供的有關支架置入後慢性表現的重要信息,有助於醫生明確是否停止抗血小板治療。或許在未來,OCT提供的影像信息將是醫生考慮停用抗血小板藥物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