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男性42歲,因“反複發熱、多關節痛1年,杵狀指(趾)10個月”入院。診斷為心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該病曆提示,當杵狀指不好解釋時,應該想到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SBE),並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該病例與SBE不相符的表現是未聞及心髒雜音,多次血培養(-),這時應考慮心髒腫瘤;最後獲手術證實是心房罕見肉瘤。
病曆簡介
患者男,42歲,因“反複發熱、多關節痛1年,杵狀指(趾)10個月”入院。患者於2001年10月無誘因發熱,達39℃以上,伴寒戰、盜汗,雙側大關節疼痛,較劇烈,雙腕及雙踝腫脹明顯,靜脈用地塞米鬆2~3周後症狀緩解,改潑尼鬆30mg/日口服,以後逐漸減停,其間症狀反複。2002年1月於當地醫院就診時發現有杵狀指(趾)表現,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予美洛昔康(莫比可)及中藥治療無效。2個月後杵狀指(趾)明顯加重,指(趾)端呈黑紫色,予氯喹0.25g和雷公藤多甙10mg,每日3次,美洛昔康15mg/日治療2個月,能控製症狀,但是停藥1~2天症狀即反複。當時查胸部CT未見異常。2002年6月靜點低分子右旋糖酐、複方丹參1個月,杵狀指(趾)及其黑紫減輕,繼續治療並加用地塞米鬆4.5mg/日(每10天減0.75mg至停藥)、雷公藤、環孢素A及阿司匹林等治療,症狀無緩解,發熱38℃,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s)可控製。2002年10月以“發熱、杵狀指原因待查”收入我院。
入院查體 T 37℃,R 18/min,P 76/min,BP 120/70mmHg。無明顯貧血貌,淺表淋巴結不大,唇色略暗但無明顯紫紺,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無羅音,心界不大,各瓣膜聽診區未聞雜音,腹部無包塊,肝脾未觸及腫大,杵狀指(趾)明顯(圖1),右肘、踝輕微壓痛,雙下肢不腫。
圖1 杵狀指趾
診治經過
入院後查血紅蛋白(Hb)波動於73~110g/L,WBC、PLT正常;尿、糞常規正常。肝、腎功能正常。血沉103mm/1h末。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40.9 s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國際比值 1.46R,凝血酶原時間13.2s,凝血酶原活動度88%,凝血活酶原時間國際比值1.09R,纖維蛋白原733mg/dl。前列腺特異性抗原1.4ng/ml。狼瘡抗凝物36s。免疫球蛋白正常。抗鏈“O” 37 IU/ml。抗核抗體(ANA)S 1:80,抗雙鏈DNA(dsDNA)(-),抗心磷脂抗體、可溶性核抗原、抗中性粒胞漿抗體、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均(-)。肺癌篩查正常。3次靜脈血培養(-)。心電圖示左室肥厚。腹部B超正常,泌尿係B超:膀胱壁局部增厚,前列腺稍大。胸片正常。手足相(圖2):雙手足骨質疏鬆及橈骨、尺骨、柘骨骨膜增生,不規則,腕關節間隙窄,末節指(趾)增大;骶髂關節像正常;胸CT示左肺尖陳舊結核灶。肺核素灌注顯像正常。骨髓塗片正常。入院後予NSAIDs控製體溫和止痛。2002年11月超聲心動圖顯示:左房輕度增大,左房實性占位,輕度二尖瓣相對狹窄。經食管超聲:左房內實性占位,考慮黏液瘤的可能性大,二尖瓣後葉腱索條狀回聲,考慮贅生物可能。
圖2 手足相、骨膜增生
病例討論(1)
一般認為杵狀指與肢體末端慢性缺氧、代謝障礙及中毒性損害有關,多見於呼吸係統疾病,如支氣管肺癌、肥大性肺性骨關節病等。在心血管疾病中主要見於發紺型心髒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SBE)等。患者杵狀指表現突出,我們首先考慮肺部疾病,但患者無任何上述肺部疾病史,缺乏肺部症狀,肺部影像學檢查也僅有1個陳舊的結核病灶,肺癌篩查無異常發現,所以肺部疾病引起杵狀指的可能不大。
從臨床表現上有發熱、關節痛、貧血和杵狀指應該考慮到SBE,超聲心動圖發現左房黏液瘤,可能在黏液瘤基礎上並發 SBE,但是不好解釋的是未聽到該患者的心髒雜音,3次血培養(-)。
患者發熱、多關節疼痛或腫脹,在外院曾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用激素、免疫抑製劑和NSAIDs治療可以暫時控製症狀,不能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風濕性疾病。但患者無晨僵,化驗檢查上看也無支持點,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均陰性,其他自身抗體也無有意義的提示,影像學上有腕關節間隙窄、骨質疏鬆,這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存在,但並無特異性,且患者有突出的骨膜增生,末節指(趾)增大,用RA不能解釋。討論後認為心房黏液瘤在二尖瓣上方,故無心髒雜音,部分黏液瘤脫落造成細小栓塞,引起杵狀指;或在心髒黏液瘤基礎上並發 SBE。應盡快行手術治療。
手術結果
入院第10天行心髒直視手術,經右房切口探查,房間隔大部分被腫瘤侵犯,腫瘤侵犯左房頂、左心耳、二尖瓣後瓣後中間交界;手術切除受腫瘤侵犯的房間隔、部分左房頂及部分後瓣,清除左心耳內腫瘤。二尖瓣下可見1.5 cm長灰黃色條索樣贅生物,清除贅生物送細菌培養陰性,衝洗心腔,縫合修補。術後病理為左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圖3),免疫組化:Vimentin(++)、CD31(-)、Desmin(-)、SA(-)、F8(-)、SMA(+)。手術當日患者關節痛症狀完全緩解,術後發熱,給予頭孢曲鬆2 g /日, 3日後體溫完全正常,停用頭孢曲鬆,杵狀指(趾)逐漸減輕,複查手足相正常。
圖3 手術標本
病例討論(2)
診斷 左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
手術證實該病人為心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手術切除後未用抗生素、NSAIDs及激素,發熱和關節痛消失,杵狀指逐漸減輕,複查手足相正常,說明這些表現是由腫瘤引起。杵狀指發生的確切機製尚不太清楚,可能是腫瘤影響血液循環,或是有肺淤血影響氧氣交換,或是腫瘤引起的一些免疫反應(白細胞介素-6等),甚至就是副癌綜合征的表現,如果隨訪有腫瘤複發同時又出現發熱、關節痛、杵狀指,則更證明症狀由腫瘤所致。該患者在院外長期按RA治療,療效不佳,當杵狀指找不到常見的原發病時,要警惕心髒腫瘤。
心髒原發性腫瘤發病率約0.0017%,其中25%是惡性的,且幾乎都是肉瘤。Shah 1978年報告首例MFH。MFH從兒童到老年均可起病,平均年齡47.1歲,國外統計女性較男性為多,而國內有學者認為男女並無差別。 最常受累部位為左房,左房後壁及房間隔近下部較多,心髒其他部位也有報告。病理分型瘤細胞分4型:多形性型、黏液型、炎症型和血管瘤型,病理分型與預後有一定關係。MFH的臨床表現多因腫瘤阻塞心髒瓣膜口引起,最常見為呼吸困難、心衰,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有的表現為咯血、咳嗽,發熱、乏力、體重下降等表現並不常見,少數有心包及胸膜的滲出或疼痛,個別表現有肺栓塞、頭痛、偏癱、意識障礙、視野缺損、腹部不適等,可能為血栓或瘤栓遠處轉移所致。曾有1例表現為多關節炎的心髒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報道,但該例沒有杵狀指的表現。
心髒MFH查體上無特征性表現,心髒雜音的位置和特點與腫瘤生長位置、大小、可否活動等有關。有的患者會表現為血壓下降,肺部羅音常見;肝脾大少見;淋巴結一般不腫大。實驗室檢查可有貧血,部分患者有血沉或(和)CRP升高。超聲心動圖是發現心髒腫瘤的可靠方法,但很難鑒別心髒腫瘤的性質,CT及MRI除發現心髒腫瘤外,還可以了解有無轉移。
心髒MFH首選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應盡量徹底,術中要小心栓子及擴散轉移。但是能完全徹底切除的MFH並不多,術後多有複發且多是原位複發,患者情況允許可再次手術。術後放、化療效果不確定,並有副作用。轉移部位有腦、肺、腎、肝、脾、皮膚、肢體、動脈壁等,淋巴結轉移不常見。MFH預後差,多在數月至2年間死亡。因易原位複發,經食道超聲是很好的隨訪方法。
心髒MFH要和左房良性黏液瘤鑒別,二者均好發於左房,性別分布無差異,症狀表現相似,超聲檢查也很難鑒別。MFH極度惡性,而左房良性黏液瘤手術效果佳。其他部位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轉移到心髒的並不少見,也可以引起相似的症狀,建議隻要可疑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超聲心動圖就應作為常規檢查。
點評
這是1例有突出的杵狀指(趾),伴發熱、多關節疼痛的病例,入院前近1年按RA治療未明確診斷。當杵狀指不好解釋時,應該想到SBE,並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該病例與SBE不相符的表現是未聞及心髒雜音,多次血培養(-),這時應考慮可能是心髒腫瘤。最後經手術證實是心房罕見的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