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撤機經驗與技巧

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馬裏尼( Marini)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12-15

  機械通氣的撤機過程主要包括撤機前準備、撤機前評估、撤除呼吸支持(包括呼吸機和氣管插管)及圍拔管期的相關處理,具體如下。 

   撤機前準備的技巧 

  對於煩躁患者,臨床醫生可使用雙丙戊酸鈉、富馬酸喹硫平、帕利呱酮和奧氮平等鎮靜藥物,但需要減少苯二氮類藥物的使用。因為後者可使患者長時間處於神智不清狀態。 

  撤機前,臨床醫生應注意患者心功能,及早預防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對於伴有咳嗽患者,臨床醫生可使用利多卡因貼片,該藥作用靶點為咳嗽反射傳出神經末梢感受器,具有良好止咳效果,而阿托品不能有效緩解咳嗽。 

  對於覺醒緩慢的患者,臨床醫生可使用鹽酸呱甲酯和莫達非尼等中樞興奮劑。在拔管前,醫生還須對探查氣道,以排除大氣道中的痰液和凝血塊。 

   撤機前的評估 

  預測撤機能否成功的常用指標包括最大吸氣壓< -20 cmH2O、呼吸頻率<30~35次/分、潮氣量(VT)>5 ml/kg、呼吸頻率與潮氣量比值(f/Vt)<100次/(min・L),以及在某些條件下靜息分鍾通氣量(VE)增加1倍。 

  在進行撤機前評估時,臨床醫生首先要確定患者處於覺醒狀態,具有良好的血氧飽和度及穩定的呼吸狀況;其次應該通過分鍾通氣量和平均氣道壓計算呼吸功、通過咳嗽吸氣量和分鍾通氣量變異度獲得呼吸功儲備值、通過呼吸測試獲得潮氣量變異度、通過計算 呼吸頻率與潮氣量比值獲得肺順應性。 

  另外,淺快呼吸指數(RSBI)與靜息分鍾通氣量的相關性也是撤機前評價指標。若靜息分鍾通氣量和RSBI均增加,則提示患者呼吸運動正常。若RSBI增高而靜息分鍾通氣量不增加,則提示患者存在呼吸問題。 

   撤除呼吸支持的技巧 

  通過以下技巧,臨床醫生可以在拔管的過程中確保上呼吸道開放:① 在拔管前,進行氣囊密閉性測試,及時發現氣道阻塞情況;② 在拔管過程中,應用高水平呼氣末正壓(PEEP),以防止氣道阻塞。 

   圍拔管期的相關處理 

  拔管後,患者可能出現多種呼吸係統疾病。拔管早期,患者易出現上呼吸道疾病,治療方法包括霧化吸入腎上腺素、氦氧混合氣和糖皮質激素。若患者存在呼吸肌疲乏,則應接受無創通氣。拔管晚期,主要並發症為肺髒充血、心肌缺血及誤吸,可表現為分泌物殘留、肺不張、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圍拔管期的處理措施包括:① 拔管前加強分泌物清除、呼吸支持和液體平衡;② 拔管前放置鼻腔導管(trumpet管)和探查氣道;③ 拔管後采用濕化間歇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④ 對於分泌物較多和咳嗽的患者,臨床醫生可通過鼻導管吸氧提高吸入氧濃度。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楊達偉 整理)

關鍵字:機械通氣,呼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