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心理報告:後疫情時代,手機、超加工食品與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心理問題

作者:十六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4-03-25

2024年3月4日,腦科學研究組織Sapien Labs發布了一項納入全球71個國家超50萬受訪者的大型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範圍內心理健康狀況持續不佳,即便是在COVID-19 的大流行結束以後,也並沒有看到任何改善跡象。

Sapien Labs 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 Tara Thiagarajan 博士坦言:“我們的報告描繪了大流行後一幅令人擔憂的景象。”

疫情之後,你快樂嗎?

01

後疫情時代:難以複蘇

作為Sapien Labs的第四次心理報告,此次報告的發布對從疫情全球暴發至今的整體狀況做了完整概括。報告提到,自2019年疫情暴發開始,全球範圍內的心理健康狀況就呈現持續的快速下降趨勢,並在疫情期間保持了很長時間。

既往,學界普遍持有一種相對樂觀的態度,即隨著疫情的結束,大眾的心理健康狀況會逐步恢複到COVID-19 大流行之前的水平。然而,現實數據給出的結果卻並非如此,這場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持續存在,並反映在了大多數國家的研究數據中。研究者認為,全球心理健康狀況下降,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研究者使用MHQ(心理健康商數)得分作為主要衡量指標,對全球範圍內的心理加納開那個問題做了梳理。2020年前後,這一指標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普遍下降,並在2021年、2022年兩年持續維持在低水平。到2023年為止,無論是從全球層麵還是從單個國家層麵來看,目前都沒有看到這一數據有重新複蘇的跡象。2023年,71個國家的MHQ平均得分為65分(總分300),27%的人表示自己處於痛苦或掙紮的狀態。

02

35歲門檻:年輕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數據進行分組處理後,研究者發現在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的巨大波動中,年齡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研究者對2019年以來,每個年齡組的MHQ評分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年輕一代,特別是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在疫情期間心理健康問題下降得最為嚴重,隨著年齡上升,這一影響趨勢有所變動,65歲以上的人群則基本保持穩定。

03

意外的結果:手機、超加工食品與家庭關係

對於現階段全球心理健康狀況問題,研究者直言在後疫情時代看到了一幅令人沮喪的畫麵。這一現狀甚至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需要深思的問題,後疫情時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將很多人推進了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能集體恢複到大流行前的水平?情殘留的重要的影響當真消失了嗎?疫情帶來的社會距離改變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永久性的嗎?

基於上述問題,研究者試圖從數據中理解為什麼疫情的結束沒能帶來心理狀況的恢複。而進一步的研究則帶來了某些出乎人意料的結果。

因素一:初次使用手機的年齡

研究者發現,18~24歲左右的年輕群體,是出生在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普及環境下的第一代人。在對27969名類似受訪者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後,結果顯示這一群體獲得首台智能手機的年齡越小,其成年後心理健康狀況反而越差。在這一群體中,6歲獲得第一台智能手機的研究組,74%女性受訪者的MHQ得分在痛苦或掙紮的範圍內;10歲時獲得第一台智能手機的研究組,這一比例下降到61%;而當或者智能手機的時間發生在15歲時,這一比例下降到52%。基於此,孩子們第一次擁有智能手機的年齡,以及由此向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打開他們的世界的方式,似乎是導致心理健康趨勢下降的一個關鍵因素。

因素二:超加工食品的消費

基於292786名受訪者的研究樣本,研究者發現更頻繁地食用超加工食品(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五種以上工業製劑,並且是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品)會導致所有年齡段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大幅度的惡化,這一因素對於受訪者的抑鬱症狀 、情緒狀態和認知控製都有著較大影響。每天吃超加工食品的人中,有超過一半感到痛苦或 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而很少或從不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中隻有18%。

因素三:家庭關係

最後一個影響因素是家庭關係的減少。在總計407,959名受訪者的樣本中,研究者察覺到2023年期間,有10%的18~24歲受訪者沒有與家庭進行任何相處,在年輕最大的75+年齡組, 這一數據僅有3%。而這一影響因素或許是所有因素中最大的,研究者分析指出,對於有較為親密的家庭關係的受試者,其在成年後所麵臨心理健康風險可能會低4倍。

來源:醫學論壇網

編輯:十六

審核:清揚

關鍵字:後疫情時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