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於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
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國開始實施嚴格的傳染病甲類防控措施後,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後
為何回歸乙類管理?
執行“乙類甲管”已近3年的調控政策,此次為何調整為“乙類乙管”?政策調整的主要依據是什麼?調整是否意味著防控力度降低?調整之後會帶來哪些改變?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特邀權威專家、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第一時間回應公眾關切。
問: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梁萬年:分類管理一直是我國傳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實行動態調整,依法科學管理一直是我國應對傳染病的基本原則。
將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要具備相關條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據對病原體、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性的認識,根據人群免疫力和衛生健康係統的抵抗力,根據疫情現狀和未來走向,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麵的因素才能做出決策。從法理依據來看,當一種傳染病可能對公民的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時,國家可以對公民和社會采取高強度的幹預措施。但是當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減弱,對於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輕時,國家就應當動態調整幹預措施的強度,保證傳染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調整。當新發傳染病出現時,由於對其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征缺乏認識,其傳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變異特征尚不清晰,為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國自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應對以來,有效經驗做法是第一時間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但實施甲類傳染病管控措施。
但隨著對疾病及病原體流行規律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臨床治療手段、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積累,曾采取“乙類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回歸乙類傳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則並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類傳染病監測管理。
問:有網民認為,這種調整意味著防控力度降低,將使疫情更快更大範圍傳播,會這樣嗎?疫情防控今後的重點是什麼?
梁萬年:調整後,將在感染者與密接人員隔離、疫區封鎖、交通衛生檢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乙類傳染病,對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一般不再進行嚴格的隔離管理。
因此,在防控措施調整初期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繼而引發藥品供應不足、公眾恐慌等現象,為此,我們積極針對這些風險準備應對方案,保障調整的平穩過渡。當前,我們需將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上來,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症,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特別需要關注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風險人群的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感染後的及時救治,最大限度減少重症和病亡。為有效防範風險,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強疫苗接種,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種。
二是加強藥品供應保障。
三是通過在線健康谘詢、合理用藥科普等,鼓勵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優先選擇居家隔離治療。
四是完善醫療機構分級診療機製,優化配置醫療資源,加強基層診療能力建設,統籌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盡最大可能不影響正常醫療服務。
五是做好風險溝通,麵向公眾加強宣傳倡導。圍繞健康監測、個人防護、居家合理用藥、垃圾棄置等方麵給出建議,幫助公眾了解如何用藥、何時就醫以及去哪裏就醫等具體問題,促成公眾理性和以平常心應對新冠疫情。
六是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維持社會經濟日常運行的人員,合理安排工作。
七是加強病毒變異、疾病嚴重性、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的監測,盡量避免發生醫療資源擠兌。
問:當前,病毒變異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政策調整之後,是否意味著我國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狀態?
梁萬年: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基於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後引起重症、死亡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的決定,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疫情防控的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新特點,高效地利用防控資源,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流行。國內疫情總體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受各地人群流動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異,各地迎來疫情流行高峰時間會有所差別,未來一段時間各地將陸續麵臨疫情流行的壓力。
一方麵,政府部門、衛生健康係統等將會按照法律規定和職責要求,繼續做好相關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計地降低重症、減少病亡,維護人民健康。
另一方麵,特別需要公眾做好個人防護,繼續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減少流動和聚集,降低短期內流行高峰帶來的對醫療資源的衝擊。
問:為什麼說我們已經具備了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梁萬年: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麵因素作出的決策。應該說,當前人類對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供給,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等,都為這次調整創造了條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為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性明顯減弱。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顯著減弱。
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得到普及。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4億多劑次,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醫療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統籌實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
四是我國已具備包括中藥、西藥在內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生產和供給能力。
五是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逐漸提高。隨著《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的發布、居家治療常用藥的普及,在醫務人員指導下,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居家進行健康監測和對症處置。政策調整後,我們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別需要關注病毒變異監測、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監測,切實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減少死亡等工作。
“乙類乙管”:醫療資源夠嗎?
如何降低重症發生?
政策調整之後,如何有效地防止醫療資源擠兌?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發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邀請有關專家——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進行了解讀。
問:“乙類乙管”後,如何有效地防止醫療資源擠兌?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發生?
焦雅輝:近一段時間,發熱門診的診療需求增加比較快,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我們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滿足患者診療需求。總的來看,普通門診和住院醫療服務需求增速比較平穩,整個醫療資源使用率在安全可控的區間。首先,進一步擴充醫療資源、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我們要求二級以上醫院和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要開設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配備充足的醫療力量。
截至12月15日,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開設發熱門診超過了1.5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超過3.5萬個。發熱門診就診流程進一步簡化,為患者開具藥品提供方便,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效率。
同時,北京、上海、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利用方艙醫院、體育館等設施,開放臨時發熱門診,極大地緩解了發熱患者就診問題。
各地正在按要求升級改造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擴容改造二級以上醫院重症資源,做好三級醫院重症床位和可轉換ICU的準備、設備配備、醫務人員培訓等。我們已經建立日調度製度,每天對全國醫療資源準備和使用情況進行統籌調度。
二是推動分級診療。在城市以醫聯體為載體,在農村以縣域醫共體為載體,推動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以及其他醫療服務分級診療工作。
充分發揮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作用,醫療機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基層醫療機構主要實施居民健康監測,特別是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和健康管理;二級醫院為基層提供技術、人力等方麵的支持保障,滿足一般診療的需求;三級醫院重點滿足急危重症患者的診療需求。三是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醫療,根據診療方案以及居家治療指南,為出現新冠症狀的患者開具相應處方,通過線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應的藥品。
我們要求醫療機構提供24小時線上谘詢、用藥指導,以及分時段預約診療的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削減醫療機構瞬時就診高峰,減少人員聚集,降低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四是多渠道加強藥品供應保障。相關部門正在加強新冠相關治療藥物的生產、配送、供應,讓更多的患者可以通過零售藥店、互聯網購藥等方式多渠道獲得藥品,減輕醫療機構診療壓力。
五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健康管理和健康監測,根據不同健康狀況進行分級管理,一旦發現健康狀況變化,及時轉診至有相應診療能力的醫療機構,最大限度防止重症發生。
六是強化疫苗接種,尤其是老年人疫苗接種,降低老年人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問:政策調整後,醫療機構將承擔哪些職責?
焦雅輝:“乙類乙管”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要收治核酸陽性患者,按照患者診療需求采取分級分類收治。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而是根據患者診療需求就醫。
我們更加強調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作用,要求醫療機構落實自身功能定位。單純的新冠無症狀感染者、輕型病例,采取居家隔離或居家自我照護。普通型病例等病情穩定的感染者,轉診至亞定點醫院治療。
以新冠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定點醫院治療。以其他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其他需要到醫院就診的患者,無論核酸是否陽性,均可以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就診。
我們已經部署醫療機構進一步調整並優化服務流程。在門診區域要劃分出核酸陽性診療區和核酸陰性診療區,分別接診相應患者。要求急診區域劃分出正常診療區和緩衝區。在住院部設置相對獨立的區域(院區、樓棟、病區或病室),收治核酸陽性患者。
我們要求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首診負責製和急危重症搶救製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診,滿足患者就醫需求。
問:我國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重症救治設備的準備情況如何?
焦雅輝:在床位資源方麵,我國二級以上醫院總床位數561.6萬張,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上下浮動。全國重症醫學(含綜合ICU、各專科ICU)床位總數已達15萬張,約10.6張/10萬人,其中三級醫療機構重症醫學床位11.2萬張。從使用情況看,近期重症床位整體使用率在55%至60%之間波動。此外,全國儲備“可轉換ICU”床位7萬張。
在救治設備方麵,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共有血液透析單元15.11萬個,床旁血濾機(CRRT)1.97萬台,體外膜肺氧合儀(ECMO)2300餘台,有創呼吸機11.60萬台,無創呼吸機7.66萬台,監護儀97.12萬台,高流量吸氧儀3.82萬台。
我們將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繼續加強監測,因地製宜改造和擴充相應資源,保障人民群眾就醫需要。
問:“乙類乙管”後,對核酸檢測將會作出什麼樣的調整?什麼情況下有必要做核酸檢測?
焦雅輝:“乙類乙管”後,不再進行區域核酸檢測。
首先,核酸檢測是醫療機構用於診斷的一個手段,需要對患者進行明確診斷時可以采用核酸檢測。
其次,對於養老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聚集的場所,核酸檢測是工作人員和服務對象健康監測的手段。
三是對於大型企業等重點場所,核酸檢測可以作為一種監測手段。其他人員完全采取願檢盡檢的方式,可以選擇核酸檢測,也可以自行進行抗原檢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也多次強調,各地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核酸采樣點數量及規模不變,滿足願檢盡檢和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群等核酸檢測需求。
同時,在核酸檢測過程中,要逐步減少混采混檢,多采用單采單檢的方式,確保及時反饋核酸檢測結果。
問:如何做到分級分類收治患者?什麼樣的患者要去什麼樣的醫院?
焦雅輝:我們依托網格化布局的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構建分級管理、分類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分級診療服務網絡,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係統連續的分級診療服務。
醫聯體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以滿足患者就醫需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做好人群健康監測和健康管理,特別對老年人合並基礎病等重症高風險人群要實施分級健康管理;醫聯體內二級醫院主要提供技術支持,提高基層醫生對高風險人群的識別、診斷和處置能力,同時做好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工作;醫聯體內牽頭三級醫院負責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並為基層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在病情變化需要就診時提供綠色通道。
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者,如果是單純新冠感染、未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感染者,采取居家隔離治療。
總的來說,從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的特點上看,絕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不需要去醫院就診,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零售藥店或者網上藥店購藥等方式,按照居家隔離治療指南,做好居家治療。有需要的可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提供指導。
對於普通型病例、高齡合並嚴重基礎疾病但病情穩定的可以到亞定點醫院;以新冠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有其他疾病就診需要的患者,即使核酸或者抗原陽性,也可以按照相應的診療需求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正常就診。
問:“乙類乙管”後,城鄉三級救治網絡如何發揮作用?
焦雅輝: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先後印發了相關工作方案,指導地方以醫聯體為載體,構建係統連續、分級管理、分類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分級診療服務網絡,全力保障高齡合並基礎疾病等重症風險較高的感染者及時救治,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在保障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確保正常醫療服務開展,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要。
一是以地級市、縣為單位橫向規劃若幹網格,每個網格內組建1個醫聯體,將所有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納入服務範圍。建立醫聯體與亞定點醫院、定點醫院以及三級醫院之間的轉診機製,實現發熱等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症狀患者的基層首診、有序轉診。
二是充分發揮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的作用,按照分區包片原則,以省內城鄉醫院對口幫扶關係為基礎,建立健全城市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與縣級醫院對口幫扶機製,同時暢通市縣兩級轉診機製,提升農村地區的重症救治能力。
三是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積極作用,對轄區內,特別是農村地區老年人合並基礎病等特殊人員加強健康監測,根據健康風險等級,實施健康管理。要發揮醫聯體內二級以上醫院的支撐作用,提高基層醫生對高風險人群的識別、診斷和處置能力。
四是明確分級診療流程,加強分級分類收治。情況緊急的可直接到有相應診療能力的醫療機構就診。若患者不具備轉診條件的,由對口幫扶醫院通過遠程或者派出專家組指導救治。
問:醫療機構相關藥物的儲備和供應是否充足?能否滿足患者用藥需求?
郭燕紅:新冠病毒感染者無論是居家治療還是住院治療,藥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藥品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一方麵要保障藥品供應充足,另一方麵要保障公平可及,讓群眾及時便捷地獲得藥品。
為了保證醫療機構用藥,我們對醫療機構藥品準備工作作了部署,要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按照3個月的日常使用量動態準備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中藥、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解熱和止咳等對症治療藥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服務人口數的15%至20%動態準備相關中藥、對症治療藥物,人口稠密地區酌情增加。
隨著近期患者人數增加,用藥需求激增,部分地方、部分品種出現了緊缺。相關部門在千方百計推動企業迅速擴能擴產,加大相關中藥、對症治療藥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等重點藥物市場供給,並優先保障醫療機構需求,盡快緩解部分地區醫療機構藥品緊張問題。
合理用藥、安全用藥也非常重要。我們要求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大力加強用藥知識的科普宣傳,采取多種形式對群眾用藥加強指導,保障群眾用藥安全。
“乙類乙管”
防控措施帶來哪些改變?
風險如何防範?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麼?防控措施帶來哪些改變?如何有效防範調整後可能出現的風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邀請權威專家——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進行了解讀。
問:我國的甲乙丙類法定傳染病主要依據什麼標準劃分的?目前,甲類和“乙類甲管”的傳染病有哪幾種?
雷正龍: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發生時的危害程度,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現行法定傳染病病種共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
目前,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乙類甲管”的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種。
問:“乙類甲管”傳染病與“乙類乙管”傳染病在防控措施方麵的主要不同點何在?
雷正龍:在疫情防控方麵,“乙類甲管”與“乙類乙管”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是報告時限方麵。對於“乙類甲管”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應在發現後2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對“乙類乙管”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
二是隔離措施方麵。“乙類甲管”傳染病對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攜帶者進行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攜帶者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乙類乙管”傳染病根據病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製傳播措施。
三是區域管理方麵。對已經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可以采取隔離措施;對於甲、乙類傳染病發生暴發流行時,可以采取限製聚集性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鎖疫區等緊急措施。
四是交通衛生檢疫方麵。發生甲類(包括“乙類甲管”)傳染病時,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乙類乙管”傳染病不實施該措施。
問: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麼?調整後會出現哪些風險?如何有效防範?
雷正龍:根據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款規定,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製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經國務院批準後予以公布、實施。
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回歸“乙類乙管”可能會麵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是調整後由於不對傳染源及密接人員采取隔離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二是短時間內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將明顯增加就醫需求,同時醫務人員自身感染將導致醫療服務供給減少,因此調整初期部分地區將可能出現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現象。
三是調整初期,部分公眾對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現焦慮情緒,擔心新冠感染後的健康危害。
為此,將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平穩實施。
一是加強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識,倡導做好個人防護,堅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幫助公眾合理用藥、正確就醫,保持平和心態、樂觀心情。
二是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提前做好醫療資源準備,統籌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分級分類診療機製。
三是加強藥物供應保障。做好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中藥、對症治療藥物、抗病毒藥物、抗原檢測試劑等準備,通過各種途徑及方式,滿足居民購藥用藥需求。
問:調整後在疫情防控方麵,政府責任是否有變化?各部門是否還有責任?
雷正龍:我國的疫情防控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發揮製度優勢,圍繞“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各有關部門繼續分工負責、協調配合,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
完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相關藥品和檢測試劑準備
加大醫療資源建設完善和建立分級分類診療機製
完善人群核酸和抗原檢測策略
做好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分類分級健康服務
強化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防控
強化疫情監測
做好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
各行業主管部門也將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加強督促指導,積極穩妥推進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各項措施。
問:政策調整後,個人如何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許文波:一是個人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堅持規律作息、鍛煉身體、健康飲食、保持良好心態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應當注意自身防護,勤洗手、遵守咳嗽禮儀、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潔,常通風,清潔為主,必要時使用消毒劑;前往人群聚集場所時應規範佩戴口罩。
三是可適當儲備相關藥物,在出現疑似新冠症狀後,可先進行自我抗原檢測,若結果為陽性,且症狀較輕時,可居家治療;若出現症狀加重趨勢,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四是新冠病毒檢測陽性或具有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症狀,應盡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礎性疾病重症高風險人群、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盡量不外出。
問:政策調整後,如何有效地保護老年人、孕婦、兒童等脆弱人群?
許文波:一是老年人、嚴重基礎病患者、孕婦、兒童等脆弱群體首先要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規範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風不良的場所,如必須前往,要全程規範佩戴口罩。居室要經常通風,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接收快遞等物品做好個人防護和適度外表消毒。
二是符合疫苗接種要求的,應當盡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尤其是60歲以上、有基礎性疾病等重症高風險人群,應接盡接、應接早接,對保護自身健康極其重要。
三是盡可能減少老年人、孕婦、嚴重基礎病患者、兒童等脆弱群體的感染機會,若家庭同住人員中感染者,居家治療期間可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內,避免與相關人員接觸。
四是社區摸清老年人、孕婦等脆弱人群群體底數,關注相關人員用藥及治療需求,為其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
五是社區和家人關心關愛脆弱群體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愉悅心情,適量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問:實行“乙類乙管”後,新冠疫情監測、數據收集、報告和發布要求有哪些變化?
李群: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傳染病後,疾病監測、報告和對外發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調整:
一是調整公布內容。保留確診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觸者相關信息。
二是調整公布頻次,根據疫情變化情況進行調整,最終調整為每月一次。
三是調整監測內容。將前期以每一個病例為重點的監測,調整為以疫情趨勢、重點人群為重點的監測,在繼續做好傳染病網絡直報的基礎上,開展醫療機構和社區人群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加強病毒變異監測,相關監測結果將在中國疾控中心網站上公布。
問:是否有可能再進一步將新冠病毒感染降至丙類傳染病?從乙類降至丙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李群:根據傳染病傳播方式、傳播速度、流行強度以及對人體健康、對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傳染病防治法將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
丙類傳染病通常是一些常見、多發的傳染病,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手足口病等共11種。對這類傳染病防控重點是關注其流行趨勢,控製暴發流行。
是否進一步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丙類傳染病,取決於它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續監測疾病發病情況和病毒變異情況,有了充分依據後,經過科學評估,再考慮是否從乙類調整至丙類。一般來說,要從三個方麵考慮:
一病毒毒株較為穩定,毒力致病力最好能進一步降低。
二是對疾病的認識更加全麵、係統,預防和治療手段更加成熟。
三是群眾對疾病風險有更為充分的認知,個人防護能力不斷提高。
目前尚需一定時間去觀察研究,積累更多科學數據進行評估。
問:政策調整後,疫情應對組織體係、應對體製是否會相應地進行調整?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是否還會堅持?
李群: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疫情應對的組織體係、工作機製一直在根據全球疫情形勢變化和病毒變異情況,並結合我國疫情防控實踐,因時因勢因地進行優化、調整、完善。
此次調整後,各地可以根據防控工作需要和防控措施實施效果,深入研究論證,繼續優化、調整、完善疫情應對的組織體係、應對機製,以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群防群控、聯防聯控一直是我國應對各類傳染病疫情的成功經驗總結。今後仍要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持續關注國際國內疫情形勢變化,持續開展病毒變異監測和分析研判,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用好群防群控、聯防聯控這一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