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突變株新亞型BQ和XBB正在迅速傳播。這可能是由於它們額外的刺突蛋白突變導致對疫苗接種產生的中和抗體具有更強的逃逸能力。
自去年冬天以來,奧密克戎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的主要流行株,其中BA.5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亞型,BA.5在今年夏秋之際引發了大量新增病例。近期,美國新增的COVID-19病例中約68%由BQ.1或BQ.1.1這兩種奧密克戎新亞型引起的。而在新加坡、孟加拉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奧密克戎新亞型XBB正在掀起了新的感染浪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團隊等在 Cell 期刊發表了題為: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證實了BQ.1、BQ.1.1、XBB和XBB.1這些奧密克戎亞型具有目前已知最強的逃逸中和抗體的能力,因此,它們可能因為在逃逸中和抗體方麵的優勢而在人群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新的主要流行株。
BQ和XBB的核心突變位點
這項研究顯示,新冠疫苗及感染者血清對BQ.1、BQ.1.1、XBB和XBB.1的中和能力明顯下降,包括WA1/BA.5二價mRNA疫苗加強的個體的血清。
針對BQ和XBB的中和滴度分別降低了13-81倍和66-155倍,這遠遠超過之前觀察到的任何新冠突變株的情況。而能夠中和早期奧密克戎的單克隆抗體對這幾個奧密克戎亞型基本無效。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奧密克戎BQ和XBB對當前的新冠疫苗(包括針對突變株的二價mRNA疫苗)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目前所有的治療性單克隆抗體也對它們無效。因此,BQ和XBB可能因為在逃逸中和抗體方麵的優勢而在人群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新的主要流行株。
關於何大一
何大一,1952年11月3日出生於中國台灣,12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加州洛杉磯市。1970年,何大一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並在四年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控中心發布了5例艾滋病病例報告,這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艾滋病。此時的何大一在西奈醫療中心當實習醫生,他接觸到了這一批最早的艾滋病病例。
此後何大一致力於艾滋病研究,成為世界上最早認識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之一,也成為首先闡明艾滋病病毒複製多樣性的科學家之一。
1996年,麵對艾滋病患者頻頻出現的耐藥性問題,何大一提出了“雞尾酒療法”,將多種抗艾滋病藥物組成一個組合,將蛋白酶抑製劑藥物和核苷類逆轉錄酶抑製劑及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製劑藥物組合使用,相較單一藥物,能更有效地治療艾滋病,且更不易出現耐藥性。
雞尾酒療法自1996年使用以來,有效降低了艾滋病人死亡率,目前仍是最常用、效果最顯著的艾滋病治療方法之一。由於“雞尾酒療法”對於艾滋病治療的卓越貢獻,何大一於1996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2010年,被《時代》周刊稱為“打敗艾滋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