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的主任委員,衛生部北京醫院王辰教授曾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等場合多次呼籲:在中文表述中,不應再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為“COPD”,而應稱之為“慢阻肺”。“COPD”的稱謂已在呼吸病學界被廣泛應用,為何要進行這一更名?對此,本報記者特地對王辰教授進行了專訪。
1《論壇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為我國老年人群的常見病之一,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形勢?
王辰教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文簡稱為“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係統疾病,以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COPD是慢阻肺的英文縮寫,當前呼吸學病界常將慢阻肺稱為“COPD”。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02年,慢阻肺是全球第5位死亡原因,至2030年,其將成為全球第3位死亡原因。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為8.2%。該病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我國龐大的吸煙人群和空氣汙染等因素導致慢阻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防治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發人群,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2%,這一比例於2020年將增至17%,2030年將達到24%,且將繼續攀升。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慢阻肺勢必成為未來中國衛生事業極為突出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國家在慢性疾病防治方麵作出了重大努力,成效顯著。然而,公眾對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的知曉率仍低,認識程度差,慢阻肺已經成為各種慢性疾病防治中的“短板”。因此,要提高人群整體健康水平,達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二五”規劃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目標,加強慢阻肺的防治很重要。
既然慢阻肺如此多發、嚴重,為什麼防治工作如此不力?原因有很多,包括政策因素、學科發展因素以及宣傳力度因素等等。但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個很簡單卻很重要的原因:該病缺乏一個響亮並能為老百姓所認識和接受的稱呼。
2《論壇報》:我們注意到,您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及其他許多場合都提到,不要再把“慢阻肺”簡稱為“COPD”,為什麼?
王辰教授:目前呼吸病學界普遍將慢阻肺稱為“COPD”,在學術討論、專業間交流、麵對醫院管理者和衛生政策製訂者時都使用這一英文縮寫。但事實上,除呼吸病學界以外的其他專業人士對這個縮寫都不甚了解。
曾有一次,我在彙報慢阻肺的危害性時多次提到“COPD”這一英文縮寫,但後來發現,這一拚寫難以讓其他專業的醫師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見,我們呼吸專業醫師掛在嘴邊的“COPD”卻不易被其他專業人士所記住。
社區健康教育和電視健康教育節目也常使用“COPD”代替慢阻肺。為什麼要教老百姓這樣一個英文縮寫呢?老百姓記不住。一個小稱謂卻造成了大問題,這個簡單的事情已經誤了大事。因此,在中文表述中不能再用“COPD”,一定要用有效的中文名稱。
3《論壇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這個名稱太長,確實不易記憶。那麼,如果不用“COPD”,用什麼稱謂更容易被記住呢?
王辰教授:一種疾病的稱謂要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如“心梗”、“甲亢”等,既簡潔,又凝煉出了疾病的特性,這樣老百姓容易理解,醫師方便記憶,也為學術交流提供了方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太長,所以簡稱為“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太長,可以簡稱為“慢阻肺”。
也許人們會覺得“慢阻肺”這個詞有點陌生,但每個新名詞的出現都有一個接受過程,包括近年來的網絡用語,如“粉絲”、“圍脖”等。但隻要是中文,用得多了,傳播得就會很快。舉個醫學界的例子,“冠心病”這個名字在剛出現時可能也給大家造成過困惑:“冠”是“頭”的意思,那麼冠心病到底是腦疾病還是心血管病呢?實際上,多年來心血管病醫師一直這樣稱呼,“冠心病”的名字就這樣叫響了,老百姓也就記住了。試想,如果心血管病醫師將冠心病稱為“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現在的情況會怎樣呢?“慢阻肺”也是這個道理,由於簡單,大家聽到的次數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4《論壇報》:一種疾病簡稱的改變看起來是件小事,您覺得這一改變能為我國的慢阻肺防治帶來哪些益處?
王辰教授:提高知曉率,加深公眾對該疾病的理解是提升慢阻肺診治水平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麵。應使其像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腦卒中一樣,為大眾所認識。
一種疾病由於缺乏一個廣泛使用的中文簡稱,而造成公眾知曉率低,科普困難,專業之間溝通障礙,管理者不易重視,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可能影響學科的發展和政策的完善。因此,我強烈建議,我們呼吸專科醫師一定要從這件“小事”做起,在健康教育中,在我們醫學界內部交流中,隻要是在中文交流的場合,都使用“慢阻肺”這個名稱,避免使用“COPD”。
我相信,這樣一個簡單的行動一定會對慢阻肺的健康教育和科學普及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同時也能提高人們對慢阻肺的知曉率,提高醫學界及公眾對慢阻肺的認識,推動我國慢阻肺的防治。
感謝王丁一醫師在采訪過程中的大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