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的機械通氣管理

作者:呼吸監護國際理事會主席 沙利文 (Sullivan)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18

  COPD是一種進展緩慢的氣流受限性疾病,其氣流受限部分不可逆。治療目標是阻止病情發展、減輕症狀、增加患者運動耐量、提高健康水平、防治並發症、預防和處理急性發作、降低死亡率。 

  目前對COPD的治療集中於兩方麵:阻止病情進展和處理急性發作。機械通氣在這兩方麵均有重要價值。 

  患者在COPD急性加重(AECOPD)期由於疲勞、缺氧、CO2瀦留、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出現呼吸衰竭,此時機械通氣可降低呼吸功、緩解呼吸肌疲勞、降低體內CO2水平、改善低氧。機械通氣的原則是盡可能避免插管,避免有創機械通氣。 

  目前,我們在無創正壓通氣(NIPPV)治療COPD方麵已積累了相當成功的經驗。NIPPV已被公認為AECOPD急性呼吸衰竭(ARF)的標準治療。吸氣壓力水平一般設定為15 cmH2O,呼氣末正壓(PEEP)<5 cmH2O,用以抵消內源性PEEP,吸氧濃度低於50%,維持氧分壓(PO2)在55~75 mmHg。 

  盡管NIPPV可降低COPD患者插管率,提高生存率,但並非對所有ARF患者都有效。一項單中心臨床研究表明,NIPPV對於拔管後48 h內出現呼吸窘迫的患者有害。另外可在行NIPPV模式1 h後重新評價動脈血氣,若無改善,則應停止NIPPV並插管。 

  對AECOPD期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當呼吸衰竭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尚未達到傳統撤機標準時,予早期撤機並代以 NIPPV,從而減少有創通氣時間,這被稱為有創-無創序貫通氣。序貫通氣可減少有創通氣時間及相關並發症,縮短住院時間。 

  當NIPPV無效時,須使用有創通氣。通氣參數設置有以下原則:遵循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按6 ml/kg理想體重設定潮氣量,可采用輔助(A)/控製(C)模式。注意平台壓不能大於35 cmH2O,吸氣時間為0.7~1秒。可根據體內CO2水平調節潮氣量在5~8 cmH2O。 

  COPD穩定期患者亦存在呼吸肌疲勞,並常伴睡眠障礙(夜間總睡眠時間減少、覺醒次數增加等)。因此,理論上COPD穩定期患者長期、特別是夜間接受NIPPV 應當是有益的。 

  無創呼吸機的應用指征為:患者有症狀(疲勞、呼吸困難、晨起頭疼等)並滿足下述生理指標之一,即① PaCO2 ≥55 mmHg;②50 mmHg≤ PaCO2 < 55 mmHg,且夜間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88%持續5分鍾以上,吸氧流量≥ 2 L/min。③50 mmHg≤ PaCO2<55 mmHg,因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需住院次數≥2次/年。 

  但是,目前幾項隨機臨床試驗的結論相互矛盾,還需更多循證醫學證據。

關鍵字:呼吸,COPD,機械通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