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版《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修訂意見

作者:王娣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1-08

  咳嗽是內科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病因複雜,極易被誤診誤治。特別是胸部影像學無明顯異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更令臨床醫師倍感困惑。

  近年來,咳嗽問題逐漸獲得廣泛關注。為進一步推動咳嗽病因研究、規範診治流程,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於2005年製定了我國《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

  2005年版指南對臨床實踐起到了良好指導作用,實施三年來也收到眾多專家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完善本指南,加入國內外咳嗽領域研究最新進展,哮喘學組對其進行了修訂(2008版),並將於2009年初頒布。主要修訂意見如下:

  框架結構

  2008版指南由2005年版的7個專題及附件擴充為9個專題及附件。新增了亞急性(病程3~8周)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慢性咳嗽的經驗治療兩個專題以及咳嗽的定義、祛痰治療2部分內容,並在附件中增補了“咳嗽程度與療效的評估”內容。

  具體內容

  從具體更新內容來看,主要有如下幾方麵:

  ◆ 在急性咳嗽病因方麵,添加了“急性支氣管炎”,仍保留“普通感冒”,但取消了其診斷標準。

  ◆ 將“亞急性咳嗽”單列為一個專題,將其中“感冒後咳嗽”概念修訂為“感染後咳嗽”。

  ◆ 關於慢性咳嗽的四大常見病因[咳嗽變異性哮喘(CVA)、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① 將2005年版指南中“鼻後滴流綜合征”這一疾病名稱調整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並特別強調除鼻部疾病外,咽、喉、扁桃體疾病也是引起UACS的常見原因;② 將“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有效”單列為CVA的診斷標準;③ 將“無氣道高反應性”和“對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寫入EB定義,並將EB診斷標準中痰細胞學檢查嗜酸細胞比例≥3%修改為≥2.5%;④ 增加了GERC的發病機製。

  ◆ 提出5種祛痰藥物:愈創木酚甘油醚、稀化黏素、溴已新、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

  (本版由 王娣 整理)

  

關鍵字:咳嗽,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