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上氣道咳嗽綜合征
2006年,美國胸科醫師學院(ACCP)頒布的咳嗽診治指南用“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的名稱來取代之前的“鼻後滴流綜合征(PNDS)”這一名詞,指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過鼻分泌物後流和/或炎症刺激引起的咳嗽。
新觀點:UACS是各類咳嗽的常見病因
普通感冒和急性鼻竇炎是引起急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二者都屬於UACS範疇;引起亞急性咳嗽的常見病因則包括感染後咳嗽(48.4%)、UACS(33.2%)和咳嗽變異性哮喘(15.8%);對於胸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慢性咳嗽,UACS也是最常見的四大病因之一。中國廣州賴克方等對南方194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調查表明,病因為UACS者占17%。
新問題:哪些疾病可引發UACS?
各種慢性鼻-鼻竇疾病都可引發UACS。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較易引起UACS的疾病依次為鼻竇炎(39%)、常年性非變應性鼻炎(37%)、變應性鼻炎(23%)、感染後鼻炎(6%)、血管舒縮性鼻炎(2%)、藥物性鼻炎(2%)、環境非變應性刺激物(2%)等。
新挑戰:臨床應重視UACS 合理診治
由於UACS患者的症狀(咳嗽、咽部滴流感、頻繁清喉、咽癢、鼻塞、流涕等)和體征缺乏特異性,僅靠病史和查體很難確診,診斷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症狀、查體結果、鼻竇影像學及對特異性治療的反應等。患者經經驗性治療[第一代抗組胺藥/減充血劑(A/D)、鼻內類固醇]後症狀緩解或消失者有助於UACS的診斷。
ACCP2006年版咳嗽診治指南提出的咳嗽一體化處理方案中指出,慢性咳嗽的經驗性治療應首先針對UACS,即使用A/D方案,無效者應依次考慮哮喘、非哮喘性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NAEB)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可采用A/D(溴苯那敏/緩釋偽麻黃堿)治療(推薦級別:A)。中國2005版咳嗽指南指出,咳嗽明顯者可加用右美沙芬。
2008年《肺》(Lung)雜誌發表的關於UACS的一篇綜述指出,對於變應性UACS,可單獨吸入鼻內類固醇或聯合無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治療,而對於非變應性UACS則可使用A/D治療。
常用於治療UACS的藥物成分應包括:① 馬來酸氯苯那敏(A),其作用為抑製腺體分泌,減少鼻液後流刺激咽喉和抗膽堿能作用;② 鹽酸偽麻黃堿(D),可選擇性收縮血管,減輕黏膜水腫和充血;③ 氫溴酸右美沙芬,能抑製咳嗽中樞,且無成癮性和對呼吸抑製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 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