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APSR學術會議關於哮喘的專題講座有3個,即哮喘基因與環境作用、哮喘的末梢氣道、哮喘與肥胖。哮喘分會場的專題發言還包括非哮喘性喘息、2008年的哮喘管理、哮喘與其他疾病的相互作用。本文就重點內容予以介紹。
哮喘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荷蘭學者格裏森(Gerritsen)指出,近年來發現哮喘與家族的特應性有密切關係,當父母雙方均患哮喘或過敏性疾病時,其子女發展成此類疾病的危險為60%;當父母一方患哮喘時這種危險大概是40%;若父母沒有哮喘病史,其子女患哮喘的危險為20%。
在荷蘭進行的哮喘基因研究發現,複合基因是導致哮喘發生和發展的原因。有些基因已經證實與哮喘、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IgE、氣道高反應性和肺功能變化相關,但確切的複合基因尚未發現。
環境因素對哮喘和過敏性疾病的發展及嚴重程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明確哮喘患者基因差異與環境因素是如何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尚需時日。
治療哮喘的吸入劑在小氣道沉積率低
美國的馬丁(Martin)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哮喘是一種氣道疾病,近期的病理學、生理學和臨床研究發現哮喘存在不同表型,這一認識對哮喘研究非常重要。不同表型的哮喘患者,在哮喘控製過程中會有諸多不同,有很少一部分患者需要預防性使用吸入劑治療。在吸入劑治療過程中,藥物主要沉積在中央氣道和中等大小氣道內,實際上很少能夠到達小氣道。已有研究顯示,吸收良好的皮質激素吸入劑,其顆粒能夠到達氣道的周邊組織。在此專題講座中,Martin教授講述了哮喘患者氣道結構的變化、小氣道的生理學改變和吸入劑顆粒大小對治療的影響。
肥胖是哮喘的危險因素之一
亞當斯(Adams)教授指出,多項研究表明肥胖已經成為兒童及成人哮喘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肥胖可以增加哮喘的發病率,可以加重哮喘的嚴重程度,導致難治性哮喘並降低哮喘治療的反應性。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體質指數(BMI)是哮喘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並且隨著BMI的增大,哮喘患病率有增加趨勢。動物實驗提示,氣道高反應性與肥胖程度相關。目前肥胖與哮喘相關性的機製還不明確,可能是調節能量的激素改變(如瘦素、脂聯素)、肥胖伴發疾病(如2型糖尿病)及某些共同病因(如遺傳、飲食)導致的。
兒童非哮喘性喘息發病率高
“非哮喘性喘息”分會場主要討論了兒童喘息問題,分別從生理學、免疫學、氣道管徑和病毒感染等方麵進行了討論,並進一步探討了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對大氣道喘息、小氣道喘息和小兒喘息的作用。
大氣道喘息在兒童發生率很高,導致嬰幼兒上氣道阻塞或大氣道阻塞的原因有各種扁桃體病變、腺樣體疾病、氣管和支氣管損傷(先天性或後天獲得性結核)等。導致小氣道和支氣管病變的囊性纖維化、自身纖毛病、免疫失調等也可引起喘息。氣管、支氣管病變可引起長期喘息、周期性喘息、運動性喘息和喘鳴,這些均應引起臨床重視。
亞太地區哮喘控製現狀不容樂觀
香港的賴奇偉(Christopher Lai)教授指出,哮喘控製情況的檢查指標包括:症狀(日間、夜間、活動受限)、健康資料(急救用藥、口服激素、急診和住院)、肺功能(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和變異率)、支氣管反應性、生物標誌物(誘導痰嗜酸粒細胞、呼出氣一氧化氮)和健康狀態等6個方麵。
他還報告了2006年9月至12月進行的亞太地區哮喘現狀研究(AIRIAP2)的調查結果,該研究共調查了4805例16歲以上的哮喘患者,在過去的一年中有活動性哮喘症狀者或正在接受抗哮喘藥治療的患者占79.4%,其中57.5%為女性。AIRIAP2的調查結果顯示,亞洲地區哮喘控製者僅占2.9%,部分控製者占49.2%,未控製者占47.9%。
為哮喘病人量身定製個人治療計劃書
澳大利亞的雷德爾(Reddel)教授係統介紹了哪類患者需要製訂治療計劃,如何製訂哮喘治療計劃,為患者製訂哮喘治療計劃的時機等。
哮喘防治指南強烈建議給每位哮喘患者都製訂個人治療計劃書,其中列出近期治療,如何識別哮喘急性加重,記錄治療後的變化,以及評價治療藥物的安全性。但是,指南很少提供治療計劃書的詳細內容,也沒有醫學專家具體給出最佳保障治療計劃,也沒有簡單、可行、便利的工具幫助哮喘患者製訂個人治療計劃。
醫療專家提供的治療計劃應包括緩解藥物的選擇、吸入性藥物的調整,口服糖皮質激素的適應證以及首選的救助措施或急診治療等。
有7項研究已經提出,要給不同患者提供不同類型的治療計劃,如不會識別哮喘加重情況的患者,可選擇一些包括早期治療推薦藥物的治療計劃;其他患者建議在家自行書寫治療計劃,醫生為其製定最優化的哮喘治療計劃。對於下述哮喘患者,如有中重度哮喘、頻繁出現的哮喘急性加重、哮喘急性加重進展迅速以及治療出現不良反應者,建議使用治療計劃書。
醫生應該提醒每位患者,哮喘是可控的,但即使控製良好的哮喘也會出現急性發作。有報告建議:增加個人治療計劃,例如開展提高自我疾病處理能力的教育,建立哮喘學校、電話隨訪機製等;加強治療計劃書的使用;實施更便利的治療計劃,例如進行哮喘治療藥物教育、通過電子郵件溝通等。
哮喘與其他疾病的相互關係
與會專家討論了基因與哮喘、感染與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HS)與哮喘以及精神社會狀態與哮喘等重要問題。
近年的研究發現,輕度的細菌感染和變應原接觸,既可誘發又可加重慢性哮喘。氣道感染與慢性哮喘之間聯係密切。動物研究顯示,變應原接觸和感染可增加氣道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而治療幹預可減輕氣道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
香港的葉瑪麗(Mary Ip)教授在“OSAHS與哮喘”中指出,哮喘與OSAHS有很多共同之處:共同的臨床特點(哮喘在睡眠時加重,OSAHS發生在睡眠時)、共同的並發症(肥胖,鼻炎、鼻竇炎,鼻息肉)、共同的病理生理(氣道炎症、係統炎症)基礎。
一項“哮喘患者打鼾和OSAHS預警”的研究觀察了284例哮喘患者,他們自述有OSAHS症狀或打鼾。結果顯示,在這些哮喘患者中50%為OSAHS高危人群,26%診斷為OSAHS,有40例診斷為OSAHS的患者接受了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薈萃分析顯示,OSAHS症狀與哮喘的相關係數>1。哮喘患者的OSAHS症狀重於一般OSAHS患者。睡眠呼吸異常與肥胖、哮喘均關係密切,難治性哮喘患者頸圍和BMI均大於正常人,95%難治性哮喘患者存在OSAHS,OSAHS也是哮喘頻繁急性加重的危險因素。
小結
本次學術會議討論了近年來哮喘相關的熱點話題,從哮喘的基礎研究、哮喘的臨床管理以及哮喘與其他疾病的關係等方麵進行了不同層麵的探討,總結了近年來亞太地區哮喘研究的結果,對推動亞太地區更進一步的哮喘研究和推廣規範化的哮喘管理及治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