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內呼吸病領域的權威專家,曾全力抗擊“非典”,多次被派往全國各地處理應急事件,勇挑北京朝陽醫院的“醫改”重擔
如果不是穿著醫生標誌性的白大褂,見到童朝暉的人都會更加認可他的第二身份—一位儒雅的高校教授。工作內外總是和顏悅色,談吐舉止溫文爾雅,探討敘事娓娓道來,北京朝陽醫院的年輕醫生都願意向他請教問題,私下裏也喜歡和他聊天談心。
童朝暉周身有著處變不驚淡定的氣質,同事們把這種氣質叫作氣場,每當麵對呼吸重症患者時,他的氣場總能安撫住患者家屬焦急的心,讓醫生專注於治療。了解童朝暉的人都知道,他的氣質是曆經十數次驚心動魄的“戰鬥”磨礪而出的。2003年在抗擊“非典”(SARS)的戰鬥中,他是北京市SARS主檢醫師。他充分發揮自身呼吸感染與危重症專業的優勢,輾轉各大醫院甄別與救治SARS患者;作為SARS病房主任,他在專門的SARS病房連續工作3個多月,所救治的近200名SARS患者無一例死亡。2008年,他發現和救治了北京首例H5N1患者。2008年至2013年,他作為國家衛生部和北京市衛生局應急救治專家在指導全國及北京市的H5N1、H1N1、H7N9的診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童朝暉多次被派往全國各地處理應急事件,如青海鼠疫、央視火災、蘭州石化爆炸、南京塑料廠爆炸、平頂山礦難、安徽宿州光氣中毒等,並圓滿完成任務。童朝暉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首都“五一”勞動獎章、第十屆中國醫師獎等榮譽,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他還注重學術探討與研究交流,在國內外發表文章150餘篇,其中SCI收錄文章50餘篇,包括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CHEST等國際權威呼吸雜誌。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他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一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一項。
智者無前 異國求學歲月
童朝暉現任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呼吸感染與危重症、呼吸內鏡及介入診治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是國內呼吸病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的身上有幾個顯著的標簽,若要了解他的工作與生活,可以通過標簽上的關鍵詞進入他的精彩世界。
留德醫學博士是童朝暉的第一個標簽。1983年至1988年,他就讀於武漢大學醫學院醫療係,獲醫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後到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工作;1992年至1995年就讀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1999年至2002年留學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覺得自己應該有所提高,增長一下見識。”童朝暉留學德國的目的很單純,他想看看外麵的世界,學習最先進的醫療技術。非常幸運,經過推薦,他和U.Costabel教授一拍即合。Costabel教授是國際呼吸病領域的權威專家,臨床水平和科研水平非常高,曾擔任過歐洲呼吸病學會的主席,同時還是《歐洲呼吸病雜誌》的主編。
留學生活並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童朝暉首先要過語言關。當時已經34歲的他,德語要從零學起。白天在醫院工作、搞科研,晚上擠出時間上夜校學習德語。他坦言,在國內已經是主治醫師的他,現在又成了學生,他必須適應這種身份的轉變。更有挑戰性的是,他必須及時調整心態,安穩下浮躁的心態,讓“屁股坐得下來”。經過一年的德語學習,童朝暉能進行簡單的德語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中能交叉使用英語、德語兩種語言。
他所在的埃森大學醫學院肺科醫院遠離鬧市。工作日還有醫務人員和患者,到了周末幾乎沒什麼人。童朝暉形容,山裏的夜晚非常安靜,“每晚能聽到貓頭鷹叫”。每當此時,他便思鄉心切。“想家、想孩子,孤獨感就這麼不經意地襲來。我本人又是開朗的性格,也喜歡熱鬧。留學三年的時間,是對意誌品質很好的磨練,經受得住孤獨,才能鍛煉出更好的心態。”
聽得出,童朝暉的留學生涯枯燥而孤獨,但在他的描述下,哪怕是貓頭鷹的叫聲都變得生動而有魔力。這是對生活積極的向往和心懷陽光的心態使然。雖然生活單調了些,但他的專業深造卻收獲頗豐。
他平日會跟隨Costabel教授一起出門診、查房,還特別注意醫院開展的新技術和新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學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出國前沒寫過英文文章的他,博士畢業論文是全英文的,發表的文章也是英文的。Costabel教授對他的寫作評價非常高。
在童朝暉看來,留學是一種難得的經曆。雖然他的學費與生活費由德國方麵提供,但是他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他直言,有得就有失,三年來,他得到的更多。“因為我深知自己的所求。”
童朝暉追求的當然是更高深的醫術,以及更專業的職業態度。留學期間,他常常被導師的行為所觸動。當時已經50多歲的Costabel教授,每天7點多就到醫院,晚上8點多才走。他回憶,醫院的下班時間是下午5點,導師依然在寫東西、研究課題、學習材料,他有很多事情要做。“50多歲的人,又是國際知名教授,還這樣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地鑽研。這無形之中是對我的促進和影響。每當我要懈怠的時候,就會想起導師辦公室的燈,這就是專業的態度和對工作的追求。”
勇者無畏 經受SARS洗禮
2003年3月上旬,包括童朝暉在內的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專家突然接到北京市衛生局的一項緊急任務—作為主檢醫師去佑安醫院會診疑似SARS患者。童朝暉回憶,“那時早已經聽說廣州已有此病,沒有想到,這麼快就傳到了北京”。當天下午,醫療專家一行人趕赴佑安醫院。這是童朝暉第一次接觸SARS患者,打響了他在一線抗擊SARS的第一槍,而北京抗擊SARS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大幕也由此拉開。
童朝暉(左一)帶領醫生查房
當突如其來的SARS肆虐北京,首都的醫護人員麵對的不僅僅是呼吸機的匱乏和呼吸科專業人員的嚴重不足,更多的還有初期救治這種疾病經驗不足所產生的本能恐懼。而剛從德國留學歸來的童朝暉則信心滿滿,勇者無懼。他帶領43名醫務人員建立“中國頂級SARS病房”,收治的近200名患者無一例死亡。當時,不少傳染病專科醫院的醫生對此大加稱讚:“北京朝陽醫院的呼吸科真棒!無論是技術還是敬業精神都是第一流的。”抗擊SARS的英雄成了他第二個標簽。
“總是有人問我,那時你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怕過沒有?說心裏話,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怕過,到現在仍舊不怕。我這個人一向心態平和、樂觀。在呼吸ICU工作,每天見到的都是重症患者,用著呼吸機,身上連著十幾條管線,如果我們醫生沒有一個好的心態,怎麼能讓患者樂觀地去麵對重病呢?”童朝暉表示,“確切地說,當時還特別想見見這樣的患者,因為作為一個呼吸專業的醫生,對於一個新出現的呼吸係統的傳染病,想見識一下它和普通肺炎有什麼不一樣,這可能是作為醫生的職業習慣吧。”
俗語說:“醫者父母心”,是形容良醫濟人於病痛之中,用像患者父母一樣的心為患者醫治。在童朝暉身上,那顆父母心讓患者感到溫暖。抗擊SARS時期,他強調最多的話是“要讓患者舒適”,他想的是不僅要讓患者活下來,而且要讓患者舒適,仁醫之心不言自明。
作為北京朝陽醫院和北京市衛生局的SARS主檢醫師,童朝暉一直奮戰在抗擊SARS的最前沿。他完全可以“運籌帷幄之中”,但是他堅持每天走進病房看望每一位患者,甚至不止一次。他的一位同事說,童大夫曾經有一天僅在佑安醫院就會診了48名患者,回來累得在辦公室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若論危險、辛苦和操勞,童朝暉超過了普通醫護人員。但是,他卻舉重若輕地略過自己,滿懷敬意地談到他的同事們:傳染病的性質要求減少醫護人員在病房逗留的時間,但是為了隨時掌握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呼吸機的參數,醫護人員都是主動地到病房裏巡視,定期觀察患者的情況。“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個個都是好樣的!”
鍾南山院士說過這樣一句話:“醫德的最好體現是治療效果。”如果問童朝暉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什麼秘訣,他說那就是“醫者父母心”的仁心和救人於生死的仁術。
是什麼讓童朝暉麵臨危險而勇者無畏?又是什麼讓他全身心照顧和治療患者而廢寢忘食?也許,從童朝暉的一番告白中,我們能體會到一位仁心醫者所具備的堅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懷。他說:“我常常在想,我已不算是熱血青年,但我始終感覺我有青年的熱血。我經常發出感歎:‘盡管早已不是少年,但卻經常有一種情感,有一種要為國家做點事情的情感與使命。’SARS讓我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讓我們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考驗了我們的黨和政府,考驗了整個社會,考驗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考驗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也考驗了我們醫務工作者。通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重新樹立了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新形象。”
很多市民通過SARS認識了童朝暉,知道了他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卻幾乎沒人知道,他在抗擊SARS的四個月時間,妻子正在國外學習,10歲的女兒隻能跟著姨媽生活。由於工作繁重,他隻能偶爾回趟家。為防止傳染,他告訴女兒要跟他保持距離。以前每次回家,他都是要親一親、抱一抱女兒的。在姨媽的指導下,女兒學會了做雞蛋餅,炒西紅柿,這讓他感到十分欣慰。女兒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寫道:“當您打完勝仗,凱旋而歸時,我將用雙臂迎接我那勞苦功高的爸爸!”如今,童朝暉不僅是女兒的驕傲,更是全國醫療工作者的驕傲。而迎接他的不僅是女兒的擁抱,還有全國人民的讚揚。
醫者無私 仁心彰顯大愛
采訪過程中,每當被問及治療過多少患者,挽救過多少人的生命時,童朝暉總是簡單地回答“這都是應該的”。在麵對病患和各式各樣的呼吸疾病時,他不計個人得失,用醫者的無私與大愛救患者於疾苦之中。
在童朝暉還未當副院長的時候,會經常到各個地方會診,治好過很多當地醫院無法醫治的重病患者。童朝暉的到來,無疑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一片曙光。醫術高明的醫者是他第三個標簽。他就像故事中雲遊四方、懸壺濟世的醫者高人,救人不求回報,走過的地方都留下關於他的傳說。
有一次,童朝暉在一家醫院會診了一個60歲的患者。患者當過特種兵,年輕時身體非常棒。突然病倒後住進了ICU,並且上了呼吸機。當時,醫院已經通知家屬準備後事了。患者的女兒通過一個朋友找到童朝暉,請求他去醫治。醫院的判斷是重度呼吸衰竭,童朝暉到後通過觀察分析,覺得應該是心功能衰竭,而且是做血濾的時候出入量不均衡所致。他把自己的會診意見告訴了那家醫院。一段時間後,患者的女兒特意到北京朝陽醫院呼吸門診找到童朝暉,表達了謝意,並說父親已經康複,又能天天騎自行車到處去玩了。
童朝暉仔細觀察醫學影像資料,分析研判病情
童朝暉還遇到過一個患者,肝移植手術後高燒三個月,一直昏迷。為了治病,患者家屬把房子賣了,在醫院附近租了平房。患者的一位朋友十分仗義,負擔了後期治病的幾十萬元費用,並請求童朝暉前去會診。童朝暉坦言,他被感動了,決定親自出手。患者被轉到北京朝陽醫院後,高燒很快退了,呼吸機也摘了,經過兩個月治療就康複回家了。
不僅是普通人,就連同行的醫生都覺得童朝暉很神奇,疑難雜症經過他的治療總能絕境逢生。童朝暉卻謙虛地表示,治病最重要的是判斷,通過經驗和分析來判斷。判斷的方向對了,就能對症下藥,如果不對,那治療就是南轅北轍。
童朝暉是位醫者,同時也是位師者。他經常對自己的學生強調醫德,他常說,“選擇這個職業,我們都宣過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我們自律的準繩”。他認為,作為一名醫生,要有奉獻精神,對患者要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同情心。
他堅持教書育人,承擔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學工作20餘年,積極參與理論授課以及教學查房,善於應用PBL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臨床思維以及科研思維。多年來,童朝暉培養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36名。他還積極參與大內科講座、大內科查房、呼吸科查房等,曾作為大內科主任和內科教研室主任帶領團隊獲“北京市內科學優秀教學團隊”榮譽稱號,《內科學》獲北京市精品課程。2007年,他被評為“首都醫科大學優秀教師”、2012年被評為“首都醫科大學優秀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教授是他第四個標簽。
除此之外,他還有其他的標簽:嚴謹治學的學者、經驗豐富的醫院管理者等等……
采訪童朝暉之時,正值“醫改”正式實施一個月之際。對於這次全麵的“醫改”,童朝暉表示,總體的目的,還是要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並保證百姓的負擔不會加大。同時,也要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行。
作為分管北京朝陽醫院“醫改”的領導,童朝暉不僅要挑起這份重擔,更要具備一顆無私的心。“醫藥代表別進門”,這是共產黨員童朝暉給自己立下的規矩。作為一位治療呼吸危重症、呼吸係統感染性疾病的大夫,他對藥品的選擇隻遵循一個標準—對患者的生命負責。